第一阶段:初涉投资,价值为王
投资者最早接触投资时身边人士的理念会影响他的终身,我在公募基金工作时间里,身边的基金经理、行业研究员多是自称“学院派”的价值投资策略或成长投资策略的拥护者。每天做着阅读上市公司研报等基本面分析,言必称价值成长。
深受他们的影响,我大量阅读价值投资的书籍,内心深处对“价值为王”的理念深信不疑,对技术图形分析和趋势交易之类的交易理念完全排斥。回想这段经历,我曾经想:我入行到了价值投资策略占统治地位的公募基金,所以我成为一名投资者;如果我入行是在证券营业部,可能十有八九就是技术、趋势等交易流派的追随者。
第二阶段:实践困惑,怀疑价值
随着我将价值投资理念运用到A股实战中,尤其是2011—2013年期间,股市长期低迷,此期间价值投资策略被市场抛弃,中国的价值投资策略的代表人物一一跌落神坛。占据基金统治地位的是“小市值为王”的成长投资策略,中小创股票鸡犬升天、热闹炒作。价值投资策略屡屡碰壁,令我深深地思索:难道价值投资策略真的不适合中国股市?
苦思之下,我逐渐明白:价值投资策略不是唯一真理。它也存在着诸多的弱点与不足,甚至是错误。
第三阶段:私募工场,博览众长
2013年,我公司推出了一个“私募梦工场”的私募基金孵化器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私募基金。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彻底颠覆我在公募基金里形成的“价值投资是惟一真理”的观念。
许多优秀的私募基金经理是“江湖实战派”,没有受过正规的金融教育,完全靠自己摸索的经验。趋势、对冲、量化等策略早在私募基金里蓬勃发展,而公募基金却对此完全陌生。我开始涉猎大量的技术分析、趋势交易、量化、对冲等新型交易策略,始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各种交易技术的理论自成体系,实践的有效性毋庸置疑,令我受益匪浅。
第四阶段:消化吸收,取长补短
在我仔细阅读和吸收了各种交易策略的理念之后,我有意对各种经典策略进行了实盘测试。2013年,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将多因子策略中的业绩因子进行了逐一测试,发现低市盈率和高ROE是基本面因子中最有效的两个因子,为此,我设计了一种低市盈率与高ROE轮动的策略,回测业绩可以取得比指数高2倍多的绩效。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流行策略的诸多漏洞,例如,2014年私募里最流行的是一种简化版的量化对冲交易策略,由于其过往2年的收益明显,成为私募基金争相追逐的策略。但我在研究之后发现,绝大多数量化对冲策略中大量采用了小市值因子。原因是,之前将近3年的时间里,小盘股走势表现远远强于大盘股。
小市值因子对A股的影响太大了,以致于无论采用哪种量化对冲策略,如果绕过小市值因子就无法取得良好业绩。但这样就必然潜藏着一个风险,那就是一旦小市值风格停止,相应的量化对冲策略就必然失效。果然在2014年12月和2015年2月蓝筹股爆动中,许多小市值因子权重过大的量化交易策略就失效了。
第五阶段:百炼成钢,自成体系
通过对各种投资和交易策略的实践和比较,广泛吸取了各家策略的精华,有意识地将之融合到原有的价值投资体系之后,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投资策略与投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