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买的没有卖的精。确实,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存在着不对等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双方对于商品的真实信息的了解往往不平衡,卖方在市场信息中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市场中所谓的命脉标价其实也是一个表面的信息,买方对于商品真实价位一直是一个谜,这也是很多人在买商品的时候最常见的现象。其实,这就是经济学上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一位大龄男青年多次在婚姻介绍所征婚都没有结果,不是这里不满意,就是那里不中意。时间长了,渐渐也就对征婚失去了信心。不料,婚姻介绍所又一次给他精心推荐了一位女士,称对方长得温柔贤惠、楚楚动人,男青年动了心思,向婚介所付了费用。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和女青年的相处后,男青年发现自己再次上当,因为对方有着女性里比较罕见的口吃病。愤怒之下,男青年去婚介所索要费用,但是对方却明确拒绝,理由很简单:我们最初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她确实长得不错,我们并没有说谎。
我们可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下,男青年吃亏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在市场上,任何一方都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另外,如何传递信息也很重要。婚介提供女士的信息时,肯定了解该“商品”(女士)的详细信息,但是却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使男士处于不利地位,他并不了解她的某些不利的特性(如:口吃)。结果,在付费之后才惊觉上当。由此可见,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了解如果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时,信息较充分的一方将更加有利;反之,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就被动了。
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会因虚假广告而上当受骗,蒙受损失,这便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最常见的就是那些“神奇的”医药广告,厂家(卖方)的宣传多是专治某种疾病,甚至还制造出一些“医学权威”的幌子。每个患者都希望自己早日康复,但是他们却往往缺乏对相关的医药知识和医疗动态的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容易轻信那些虚假广告。
“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达到何种程度,就会采取相应的选择。”这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总体而言,谁处于信息劣势,就会处于博弈劣势。因为虚假广告上当,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受害者眼光不够准确,一时冲动花钱当了冤大头,但是以信息经济学的眼光看,则是由于受害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只能根据仅有的信息作出选择。消费者总是希望自己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但是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买回的东西没用多久就发现质量问题的情况,这就是因为他当初购买该商品时掌握的信息不够,不能发现真相。
以上所列举的是个体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的情况。反过来,我们也会向外界传递自身的信息,求职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情况就反过来了,招聘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应聘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品质、能力、经验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在这时,用人单位在进行“信息选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你提供的文凭。一般情况下,文凭信息是不容易造假的。尽管也会出现“高文凭低能力”的情况,但总体而言,企业对应聘者的信息掌握不完全时,借助文凭信息还是简单实用的。
信息不对称对于市场而言是不利的,因为它会限制市场的能力。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二手汽车市场。现在买二手汽车比较流行,在二手车市场上,买者和卖者之间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所售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最多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来获取有关车质量的信息。
但买者根本无法知道汽车的真实质量。因为车的真实质量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因此二手车市场上的买者在购买汽车之前,并不知道哪辆汽车是高质量的,哪辆汽车是低质量的,他只知道二手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所以,买者只愿意根据二手车的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二手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者。结果是,二手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二手车退出市场。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成交,极端情况下甚至没有交易。在二手车市场上,高质量汽车被低质量汽车排挤到市场之外,市场上留下的只有低质量汽车。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这种选择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的“逆向选择”。
要避免“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首先需要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于企业或者个人而言,在信息产生、传递的过程中,只有真实信息才能长期地发挥作用,虚假信息也许会赢得一时的利益,但不可能长久立足。其次需要逐步健全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减少短期投机,建立长久合作。充分发挥制度和诚信的效力,必将有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危害。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由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不小的损失。也因此,消费者在进行商品交易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就必须多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