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午后,喝杯下午茶休息一下吧,喝咖啡还是喝茶?来点豆沙糕还是巧克力薄饼?类似这种“鱼还是熊掌”的问题,被难倒的人里面,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思考。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 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入达45 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赢利22 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 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 000-22 000=23 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赢利了。
在经济学上,机会成本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既虚又实的成本,它又被称为替代性成本。机会成本主要应用在投资过程中。在投资决策中,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是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进行一项投资时不得不放弃另一些投资。而这些投资的最大获利就是该项投资的机会成本。选择投资和放弃投资之间的收益差是可能获取收益的成本。如投资者仅有一份资金,投资股票时必须放弃国债与基金。不管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是职场生活中,机会成本总是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每天都在进行选择与放弃。
比如我们有买一套服装的预算,但同时看中了两套各具特色的衣服;我们攒了一笔钱,准备添置新的家具,是买一套组合柜呢,还是买一台录像机;我们有一笔资金,是投向计算机软件业,还是投向音像出版业等等。这些问题都等着我们去作决策,只不过决策的内容有大有小。
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的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机会成本具有的比较优势。简单地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例如:你购买一套房屋全部用于居住,则不能再出租获利,也就是居住的同时也失去了用于出租等获利的机会;反过来说,你若出租,你则不能再居住。
但有时两种方案的成本收益完全一样的情况也是常见到的,更多情况下它们优劣相近,难分伯仲。这时我们就要费心权衡。假如在你找工作时甲、乙两公司均愿意每月付给你1 200元的工资,如果你接受了甲公司的工作,从而得到每月1 200元工资的同时,你就会失掉乙公司每月付你1 200元的机会,因此你获得1 200元收益的机会成本也是1 200元。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选择,要懂得放弃,更善于衡量,比较两者的机会成本,使自己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找到更加符合自己经济效益的选择。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作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这也就要求人们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事先考虑存在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