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离开穷山村
少年时代的郑周永就读于通川郡松田公立小学,15岁才小学毕业,贫穷的父母再也没有钱供儿子继续念书了,他只好与父亲一样务农。尽管一家人拼死拼活地辛勤工作,仍然改变不了贫困的家境,甚至每天都吃不饱,只能靠稀粥填充肚子。
这种艰苦贫穷的农村生活,使少年的郑周永难以忍受。他开始梦想离开这毫无希望的穷山恶水,但这种想法被固执的父亲骂了一顿。父亲认为,身为长子就必须留在家里种田,养家糊口。
第二年春天,16岁的郑周永在一个偶然机会,到村长家看报纸,发现北方的清津市正在修建港口和铁路。他立即想到,那里一定需要劳工,然而当他在一张破旧的地图上找到清津时,心顿时凉了,原来清津市竟在千里之外。
“再远也要去!”郑周永终于下定决心。他找到最要好的朋友池周元,二人悄悄地积攒了0.47韩元,8月的一天,他们拿着这仅有的路费,偷偷地溜出村子,向清津启程了。一路上风餐露宿,白天靠几分钱的食物果腹,兼程赶路,晚上空着肚子在背风处过夜。
经过几天的奔波,他们来到高原市,得知这里也有铁路工地,决定先挣点路费再去清津市。筑路的工作相当累,一天工作12小时,使他周身疼痛,但他仍咬牙坚持。筑路工每月工资0.45韩元,扣掉0.3韩元的伙食,一个月才只剩0.15韩元。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中秋节快到了。郑周永想让父母高兴一下,好不容易地说服了工头,预支一点工资给家里寄去。正当他高兴地从工头那里出来时,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使他愣住了,父亲出乎意料地站在他面前。
原来他离家出走之后,焦急的父母好不容易从村长的女儿那里得到一点线索,便一路找来,总算在高原市遇到了,郑周永便像个小俘虏一样被父亲带回家。
第二年春天,他又联合了金昌宁和徐元斗两个朋友,在一天夜里,溜出村子,翻过断发岭,经金化前往汉城。然而,三个人在半路上投靠亲戚时,却被家人得到消息赶来截回去。
回到通川的郑周永后悔不已,他总结了这次“失败”原因是资金不足,决定再走一定要有充足的路费,再也不去投亲靠友了。这年秋天,他偷了父亲卖牛买田的钱离家出走。
这次他变得聪明了,一不找伴,二不在晚间走,以免引起父亲的注意。郑周永乘家里无人时,坐上了南下汉城的火车。他此次去汉城,主要目标是进牡丹会计学校速成班,学制六个月,毕业后由学校安排工作,工资保证不低于30韩元。他想,这样一年就是360韩元,去掉每年120韩元的食宿费可剩240韩元,能买24袋米,这比他一家人一年种的粮还要多。他相信等父母接到寄回的钱时,一定能原谅他的所有过错。
到汉城后,郑周永很快办完入学手续,由于已经开学三天,课程又紧凑,郑周永不得不加倍努力,因为他知道,学校将来是按成绩分配工作。
正在他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一天早上他匆匆忙忙上学时,走到德寿宫附近,又与父亲撞个满怀,他的脸顿时变得惨白。尽管郑周永向父亲好话说尽,父亲还是流着老泪劝儿子“回家”,父子俩一前一后默默地朝火车站走去。
其实作父亲的何尝不想让儿子出人头地呢?父亲三番五次地外出寻找儿子,不单是希望郑周永尽到长子的责任,主要是在父亲眼里,他仍是孩子,父亲担心儿子一人在外会吃苦头,农村再差,一家人毕竟可以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
1934年,发生大旱灾,田里的庄稼几乎没有收成,村里又流行可怕的“浮黄”病,父亲再也无法阻挡19岁的郑周永向外发展了。他在汉城经过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一份工作,在一家叫福兴商会的米行当了一名发货员,月薪18韩元。
由于他勤劳朴实,很快取得了店主人的信任和喜欢,为了方便工作,店主人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在福兴商会工作的两年间,郑周永汇回家的工资,可买到18袋米,远远超过一家人的全年收入。
由于店主儿子不争气,米行不得不停业,经过三年锻炼的郑周永,决定独立创业。于是借债买下米行,利用三年来所建立的各种关系,很快就站稳脚跟。不久,他就打出了自己的招牌“京一商社”。从此,郑周永步入商界,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开始实践自己的梦想。
1937年7月,日本当局为摆脱经济危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出于战事需要,对韩国及日本的粮食实行严格管制。1939年12月,下令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实行配给制,郑周永苦心经营的小米店不得不宣布关闭。他把部分资金转回家乡,购置水田,余下的决定作另谋它路的资金。
一天,他遇到在汉城一家最大的汽车修理厂工作的好友李乙学,他在李乙学、金明宪两位技师的鼓励下,出资了3500韩元买下了一间叫坂本的日本人开办的修车厂。生意开始就很顺利,工厂不久就发展到50余人。但好景不长,一场大火又使其化为灰烬。
郑周永并不气馁,向支持他的友人吴允根借来5000韩元,在新设洞大路又建起一座新厂房。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意,郑周永改变以往经营方法,决定在“快”字上下功夫。别的工厂需用20天才能修好的工作量,在他这里只需三天就能办完。
这招确实很灵,因为所有顾客的最大要求就是自己车能尽快启动,即使价格再高也满意,汽车客户很快都转向这里,全汉城数他生意最好。
1941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第二年日本当局颁布了“企业整备令”,并开始在民间搜刮各类金属战备物资。1943年郑周永的工厂被迫与“日进工作所”合作,实际上是被人吞并。
郑周永一气之下,撤出股金,购买了30辆卡车,转行从事运输业,承担了宝光矿业株式会社的矿石运输业务。然而这一业务使郑周永极不开心,他不仅经常受到矿主的刁难和训斥,而且他的车队时刻有被日本人借战争之名征用的危险。出于某种预感,郑周永终于在1945年5月15日,将他的车队及承运合约一并转让他人,带着一大批现款,返回故乡。
这件事使郑周永终生难忘,他深为自己当时的决策而庆幸,因为三个月后,日本战败,那间金矿也关闭了,他的几十万元资产险些付之东流。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它对韩国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也宣告结束。
郑周永从时势的巨变中看到了新的机会。于是他再赴汉城,准备创办新的企业。
1946年4月,郑周永从美国占领军“军政厅”出售的“敌产”中,买到一块位于汉城中区草洞106地号的土地,修建起一座汽车修配厂,并以“现代汽车工业社”为厂名。
几年下来,他所从事过的各种行业,相比之下以汽车修配投资少利润大,而且具有发展前景。因此,他又从这里开始,并且信心十足地把弟弟顺永、妹夫金永柱及另外几个有专长的朋友也拉了进来,共襄盛举。
汽车修配业他确实选对了。光复后的南韩汽车需求量剧增,三年之中增加了2倍,总数达9000辆,而且大多行驶在汉城附近的公路上。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郑周永的修配厂很快就获得了“发迹”性的进展,职工人数由30人迅速发展到近百人。
修配厂正生意兴旺时,1947年5月25日,郑周永却在“现代汽车工业社”的大旗下,突然又另挂起了“现代土建社”的招牌。这一举动立即遭到了弟弟、妹夫及朋友的反对,他们认为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对他们来讲,搞土地建筑的风险都太大。
然而,郑周永的心里却另有打算。他看到美军军政厅当局为鼓励实业界,实行一种倾斜式的拨款方式,一个普通的建筑公司,一次竟能得到上千万韩元的财政支持,而他的修配厂却只能得到几十万韩元。因此,挂上建筑业的招牌,目的十分清楚,争取巨额贷款,发展事业。如果说郑周永的企图属于“旁门左道”,却正是这种“马无夜草不肥”的手段,把郑周永引向了一个使他成就大业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