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亦经商
朱利叶斯既勤奋,又聪明机智,他在药店时很快地熟悉了业务,并无师自通取得了药剂师的资格。几年后,他用自己的存款买下了这家药店,成了药店的老板。阿曼德.哈默的祖母认为朱利叶斯做药店生意不太合适,期望他成为一名医生。这样,朱利叶斯就边工作边上医学院,最后成为一名医生,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父亲在那些艰苦岁月中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了哈默很深的影响,哈默在父亲的身上看出一个道理:只要一个人进取心强、机智、勤奋、坚持不懈,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哈默刚懂事时,从人们对行医的父亲尊敬的目光和言语中,就产生一个当医生的愿望,尤其是父亲为一些家境贫寒的病人看病时不收钱,甚至留下钱让他们买药的美德,使小哈默更是终生难忘。6岁的小哈默常常在晚上躺在床上暗自激励自己与人为善,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人。
12岁时,哈默来到梅里登读初中和高中。在梅里登那些漫长、静谧的夜晚,他第一次开始读美国作家霍雷肖.阿尔杰的作品,那些穷人家的孩子靠个人奋斗而出人头地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他。
这些虚构的故事使哈默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美国一些企业巨头,诸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运输大王范德比尔特和铁路大王杭廷顿的身世,并且开始清楚地意识到,美国制度为个人施展才华、创立殷实稳固的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这些企业又为千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使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哈默特别为这些富豪布德施善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为社会捐钱修建了一座又一座学校、图书馆、展览馆和医院。
他发奋学习,学习成绩得了好多个A。当哈默15岁时,人生观念和思想方法已经初步形成。1914年,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横尸遍野的报道刚刚刊登不久,哈默就在莫里斯学校做了一场题为《人类最后一战》的演讲。
他在讲到战争的恐怖和危害时说,人类科学的进步已经使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能够毁灭整个青年一代,因而在这次欧洲大战结束之后,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确保战争不再发生。演讲获得了成功,被评为校级一等奖。
哈默16岁时做了平生以来的第一次大买卖。在百老汇的大街上,他碰上一辆1910年产的哈普牌双人敞篷汽车,这部车售价185美元,大约相当于一些人当时半年的工资,哈默向哥哥哈里借钱买了这辆车。
他把车的座位拆掉,在圣诞节时当货运车用,替一家生产糖果的公司,运送圣诞节特制糖果,每天收费20美元。在一位同学的帮助下,两个星期就还清了债务,从而成了这辆车的真正主人。这件事使哈默坚信:只要策略正确,买卖合适,工作努力,一定会有收获。1917年,立志从医的哈默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前景一片辉煌。然而,没料到在这平静繁荣的表面下边却掩藏着一连串的灾祸:永远地改变了哈默的一生。
第一件事发生在遥远的地方。欧洲大战把美国卷了进去,哥哥哈里立刻应征入伍,被派往法国马恩前线芒特西奈营地第三医院服务。哈里离开得很不是时候,当时父亲因生意遇到了麻烦,正需要帮忙,哥哥不在,只有哈默来承担了。
事情是这样的,朱利叶斯1915年与一个叫亨利.芬格伍德的小会计合伙成立了一个名叫佳良实验室的公司,专门从事药品生产。在这个公司里,朱利叶斯负责医疗药品技术方面的事,芬格伍德当经理。他们有约在先:任何一方如想退出公司都可分钱,数目应与买下公司愿付出的款数一半相等。
过了两年,芬格伍德得知朱利叶斯患上心脏病,一定会影响工作后,便想搞垮公司,逼朱利叶斯卖掉他的股份。于是在他的设计下,公司亏损与日俱增,已濒临破产边缘。
朱利叶斯心里十分清楚,尽管这个公司规模不大,但基础却十分牢固,产品销路很好,他相信,只要赶走芬格伍德,对公司实行妥善管理,公司一定能出现转机,但就他目前的身体状况来看,这副担子实在太重,再加上他还不愿意放弃医生工作,这样一来就更加吃重,于是他决心让哈默当总经理。
父亲来到学校,歉意地建议哈默一边在工学院读书,一边承担公司的工作,他说:“儿子,我过去就是这样做的,你也可以这样做。”哈默得知情况后,非但没有不悦,反倒觉得十分兴奋。
哈默说:“借此机会我既能证实一下自己的能力,又能为非常疼爱我的父母做些真正有用的事。现在我得到一个机会,我要让人们看一看,我并不只是一个过惯了安逸生活的少爷,而是有勇气步入成年人的商业世界,和那些老手一比高低的有用之才。”
哈默与父亲马上筹集2万美元,买下合伙人的股权。处理完芬格伍德的事之后,为了腾出手来处理公司的业务,对学校那一边,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租一幢房子借给全班最聪明但经济拮据的同学丹尼尔.米歇尔住,由丹尼尔把白天老师讲的课全部记下来,晚上再把笔记给他。
哈默白天专心地做生意,晚上利用同学的笔记继续攻读学位。
由于他经营有道、推销有术、用人有方,公司很快就转亏为盈。特别是在禁酒令实施的那些日子里,哈默认识到公司如果经营得当,就会青云直上。因为这个时期许多人在法律严格的限制内,发了疯似地到处寻找含酒精的饮料。哈默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派商务代理人到生姜出产国,主要是印度、尼日利亚和斐济,把它们所有备用的生姜都买下来。
这样一来,公司便有效地垄断了姜酊的生产。美国那些大药品公司,也不得不从哈默这儿进货。这样做的结果带来了惊人的收获,订货几乎超出了生产能力,产品供不应求。
哈默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非常富有的青年。1919年美国人平均收入大约625美元,而当年哈默个人的净收入则超过100万美元。后来,由于联邦政府修改了关于销售姜酊的规定,他才只好被迫停产,另找市场。
当时,制药业的行家们普遍认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制药业的萧条将会到来,因为各国军方政府与制药商签定的合约,随着战争结束将会被取消。而哈默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认为战争结束很可能会引起消费的普遍增长,因为军人们回来了,战时对消费的各种限制相应地也会被取消。于是他凭着直觉,一反常规大量购买政府剩余的库存化学药品和竞争对手们的存货。
他的竞争对手——那些大制药商全在降低生产,削价变卖存货,认为哈默疯了,一定会遭到惨败。然而事实证明,哈默是正确的,随着战后消费的高涨,制药业也出现了繁荣。
他的公司的订货量迅速增大,他以低价买进的药品这时以盈利颇丰的高价卖出,转手之间,发了大财。在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的时候,哈默已经有了200万美元的资产,成了赫赫有名的学生企业家。
然而,就在他财运亨通的时候,又一事件严重地打击了他。他的父亲在政治上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社会主义者,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对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十分关注,并曾向被封锁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提供过必需品。那时哈默的父亲正准备亲自到莫斯科去进一步扩大贸易关系,但由于一次医疗事故被陷害而入狱。
这一变故使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针对当时苏联国内战乱不已、缺医少药的状况,他变卖了自己的公司,买下了一个战地医院和满满一救护车的药品,踏上了东去的征程,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企业家的生涯。
哈默后来在《自传》中写道:“有了列宁的照顾和保护,我才得以在苏联发展新兴企业。今天回想起来,我无计其数的财富就是从那时开始逐步积累起来的。当时我就认为,我已经取得的成就,与将要取得的成就将是小巫见大巫,虽说当时根据一般标准,我被人们当成一个极为富有的年轻人,但事实是,当初我在纽约的商业活动与日后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历尽艰辛到达饥荒严重、饿殍遍野的乌拉尔地区后,哈默起初并没有享受特殊的待遇,而是和苏联人民一起承受了战时的苦难。在苏联的考察中,他深感这个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当时的苏联却是物品奇缺,粮食比药品更为急需,于是他决定让在美国的哥哥哈里用船运来200万美元的谷物,条件是每条船返航时必须装载与粮食价值大致相等的苏联物品。
这无疑是一种雪中送炭之举,列宁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立即指示外贸专管局批准这项交易,并邀请哈默来莫斯科。
列宁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会见了23岁的哈默。哈默回忆对这位俄国革命之父的最初印象时说:“我完全被他吸引了。他的言词感人至深。当他与你谈话时,他会使你觉得你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习惯把脸凑得跟你很近,左眼眯着,右眼紧盯着你,谈话结束时,我已经被他那热情洋溢和关怀备至的言词所感化,好像他已经成了我能向其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己。”
在这次会见中,列宁向哈默解释说:美苏两国可以互相帮助、相互获益。苏联是个落后国家,但有尚未开发的丰富资源,美国可以从这里购买原料,开发机械产品以及日后的加工工业产品市场。而当务之急是苏联需要美国的技术、机器,美国的工程师和专业人员。
列宁对哈默说:“我们明白,我们必须为获得特许权的外国投资者创造条件,以保证他们在俄国赚到钱。资本家不是慈善家,如果他们知道赚不了钱,他们决不会来俄国投资。”这次会见,是哈默和列宁私人友谊的开始,他从此得到了在苏联发迹的机会。
会见之后,哈默获得了苏联政府的石棉矿山开采特许权。1921年底,哈默感到有必要回美国一趟,商量有关日后扩大生产的具体问题。回国后,他通过与总统福特的交谈,成了所有福特产品在苏联的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