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大多数股民来说,股票买卖的重点在于“炒”。低买进高卖出是“炒股”的精髓,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股民,既没有专业分析能力,也不具备随时掌握内部信息的手段,对股价的判断就只能依赖于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了。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很多,不同的使用人群对报表数据的关注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对报表数据的提取,可以帮助股民做出正确的决策。很多大智慧往往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中的小例子让你更好地理解专家的分析。
股价是一个既敏感又朴素的字眼。敏感在于,对于大多数短线投资的股民来说,股票价格决定输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支股票5元买进10元卖出,那么很明显这之间的差价便是投资者“到此一游”的奖励。对于跟长线的投资人来说,未来收益和股价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样的投资是否划算。股价是摆在每个股民面前对股票投资最简单的理解方式。
上市公司业绩是决定股价的根本因素
股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引用下岗工人老王的煎饼果子小吃摊的例子帮助理解。老王的小吃摊由老王和老李分别出资两万元建成,两人各占有50%股份,老李并不参与经营,小吃摊的盈利双方按照5:5的比例分配。因为老王的手艺好又讲信誉,街坊邻里都来光顾,生意自然是红红火火,每个月的盈利都很可观。村长看着眼红,也想入股挣点小钱。于是就和老李商量,想出资一万元买老李的一半股份。当初老李出资两万元买了小吃摊50%的股份,村长现在出资一万元正好买25%呀,可老李不同意,并且说了一席话,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老李说:“当初刚刚开始经营小吃摊生意好不好都不知道,我投资两万元买了50%的股份,眼见着生意一点点越做越大,在邻里也有了名气,以后再做大肯定是越来越好、越来越赚了,这时候我还原价卖出去放弃长远的利益不是亏了么?村长如肯出一万二买我可以考虑考虑。”村长想想老李说的有道理,并且参考了一下小吃摊现在的经营状况,觉得即使出资一万二买小吃摊25%的股份,日后也一定赚得回来,还是划算的,于是也就同意了。
为了计算分析的方便,我们人为地将小吃摊划分为100股。最初老李手中的股份是400元/股(20000/50),可转让到村长手上就变成了480元/股(12000/25)。可见股价的变化规律是有迹可寻的。倘若换了一种情况,小吃摊的经营困难,老李想撤股将股份卖给村长。原价转让村长也不会同意的。
所以说,股价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多支付的股价是为上市公司未来前景和收益买单。投资者愿意为股票支付的金额,应该是经过慎重调查考量后认为该股票未来预期收益的最小值。试想:一支股票我们经过分析各种因素预计它未来的收益在100元以上,而就现在看来购买的成本只在80元。排除通货膨胀、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各种因素,很明显购买该支股票是划算的行为,通过分析数据确定购买方案,而不是靠扔硬币去做投资与否的决定,显然盈利的机会大了很多。
企业的信用和风险也可能造成股价波动
经常在生活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信用的重要性,一个人借了钱及时还,即使许以较低的借款利率也还是会有人愿意借出资金。但是倘若一个人的信用很差,即使抬高借款利率,大多数人也还是为了保证本金的安全而选择不出借资金。企业也是这样,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首先会有稳定的客户和供应商,经营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其次,在金融机构有优良的评级,筹资环节顺畅,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最后,企业具备良好的组织信用,管理层设置合理,人员素质一流,有助于营造优秀团队,为企业提供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信用有利于企业经营长久的发展,稳定的状态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股价稳定,并根据盈利能力的强弱创造更大的浮动空间。反之,则上市公司的股价会因为股民对该公司丧失信心而回落。
企业的风险也是一样的道理,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各种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融资和投资决策,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导致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损害股东利益。股价会因为企业风险的凸显而波动。
2012年年初,河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英农业)被曝出对“死鸭”未按相关规定做无害化处理而出售给当地不法商贩从中牟利。尽管事件披露之初华英农业的股价有冲高的迹象,但最终还是一路走低。受此消息影响,华英农业的股价在此之后下跌逾1.5%,不得不说在这一事件上华英农业企业信用的缺失是其股价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国家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国家政策往往通过影响企业的经营最终波及到股价,从而使其产生变动,对股价的影响通常比较直观并且较为迅速。国家政策一经出台,对于该政策实施以后各种影响的预测就迫使市场迅速地做出反应,导致股价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起落。比如国家调高存款利息率,由于银行存款收益的增加会使资本市场中的一部分热钱抽离,导致资本市场资金紧张,市场需求减弱造成股价整体的回落。但另一方面,资金大量地涌回银行,给金融业同时带来其他的问题,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还会对股价造成其他的影响。经济学家对此研究得更为透彻和详尽,作为对宏观经济分析并不在行的股民,在这种时期不妨多听听专家的讲解,通过各种局势的分析自己来判断一下股市的走向。
2010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获批,并于国庆节前下发到有关部门。无疑,此举最先受益的是通用航空维修、培训和运营企业,其次是通用航空飞机制造企业,空管和机场设备企业也因此间接受益。
具体而言,低空空域的开放对通用航空制造领域将有较大影响,比如中信海直拥有我国最大的直升机队,目前主要用于海上石油作业,未来业务将向陆地延伸;海特高新具备维修直升机发动机和机身大修的能力,目前已大举进军航空培训领域,未来受益明显。受这一国家政策影响,中信海直主力机构全周资金净流入1.5亿元,近5周主力资金净流入2.22亿元,全周换手率为71.41%,股价大幅上涨20%。
资本结构是基础
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厚厚一摞,里面罗列着各种信息。但是对于股民,有些材料需要仔细研读,有些则可以不屑一顾。在上市公司提供的三大报表中,首先关注的是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企业资本结构的缩影,是企业经济实力概况。俗话说:有多大的胃口,吃几碗饭。一个生铁加工作坊,让他去造个航空母舰不现实,经济实力达不到,技术水平也达不到。一个大型造船基地,设备全部闲置一边,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修锅修伞上,没有前景也不可能盈利。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告诉我们企业有多大的胃口,通过我们的判断来考量企业该吃几碗饭,合理不合理,能否维系目前的经营。
然而,单单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能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资金链完整。企业的资产就像一堆不同形状的积木,摆放方式不同稳定程度就不同。合理的资本结构稳定性强,抗挫折能力也强,面对冲击的时候通过调整可以平稳过渡。糟糕的资本结构就乐观不起来了,有可能在一个很小的因素冲击下,面临无法抗拒的颓势,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失守处处溃败,最终沦落到重组或破产的田地。
所以说,资本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我们不可能将资金投放在一个脆弱如瓷器的企业上,风险太大收益渺茫。股票市场里选择很多,没必要非谁不“炒”,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很明显地告诉你该企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严重问题,那笔者劝股民还是换一支股票试试吧。良好的资本结构带给投资者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如果一支股票连能不能持续经营的信心都不能给你,你有信心等来奇迹吗?
盈利能力是保障
对于很多股民来说,利润表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在资本结构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利润表的确正对股民的胃口。利润表揭示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要关注其强弱,还要关注它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是市场竞争中实力的体现,而盈利能力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证明了企业的盈利并不是个例,也不是某个特定因素造成的偶发现象,并且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保持这样的能力。无疑,利润表是上市公司兜售股票最有说服力的武器。买股票是为了从中取利,无论是短期持有投机还是跟长线分股利,利润表都理所当然地被奉作参考的神器,它为投资人提供判断投资方向,认定企业能否保全其资本并带来更高收益的依据。不仅仅是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有助于企业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和企业未来发展的最优方向。
高额利润和持续的增长才能保障投资人的利益,但利润表不一定是可靠的,还要结合市场及企业自身情况分析判断其真实准确性。首先,利润表中包含了以前年度数据以便同当年盈利情况做比较,但是并没有考虑因通货膨胀等因素造成的增量,仅仅依靠数字上的增减变动很可能误导使用者高估利润的增长;其次,原本应该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利润表如果被资深会计师利用,反而有可能成为蒙蔽股民的帮凶。一切判断和分析的基础是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数据,如果利润表已经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并且被恶意篡改,股民一旦受其误导很可能损失惨重。
利润实现最重要
三大报表中的第三个表是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与流出的报表,并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分别列明。现金流量的计算并不依据权责发生制,所以,如果不是粗暴型的造假,则很难通过包装达到欺骗报表使用者的目的。
大多数人一味地关注于利润表上的盈利能力,殊不知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更有现实意义。由于企业的销售业务基于权责发生制,也就是说,不管企业当期有没有收到货款,只要商品的相关风险已经转移给买方就应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这部分商品的成本,计算出利润在利润表中的反映。这其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企业并没有收到货款,那么利润表上的利润虽然是真实的,但却不能为企业提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用于下一阶段的生产经营。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却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收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当期才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因此销售收入的确认和实现往往不同步。但这并不代表企业的资金流总是无法跟进,因为在另一方面,企业购买原材料的时候一样存在赊欠货款的行为。在某个期间,收入不一定全部实现,费用也不一定全部支付,只要资金能保证运营一般没有太大的问题。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更好地理解一下。
老王的煎饼果子小吃摊做的都是街坊生意,混熟了难免有赊账的。老王忙活一天卖出去300元,早上购买原材料一共用180元,这一天就应该净赚120元(300元−180元)。可是卖出去的煎饼果子有20元是赊账的,钱还没有收到。这一天虽然赚了120元,但是到手的钱实际上应该只有100元(120元−20元)。如果再复杂一点,早上有50元鸡蛋是赊来的,那么今天可支配的现金就是150元(100元+50元)了。
如果说利润表是一张中奖的彩票,那么现金流量表就是实际领到手的奖金。企业的盈利能力再好,也需要实现。收不到钱的销售是可悲的,在钱物两空的情况下不可能再有资本开始下一轮的经营。
利好、利空消息的实质
利好、利空消息实际上是可能影响股价上涨或者下跌的事件,通常是上市公司的重大事件、国家政策、不可抗力产生的特别事件等。在信息时代,信息是一项很重要的资源,信息转化成利益的方式在于先于其他人掌握到第一手的资讯,在股价上扬之前买进,下跌之前卖出。
有些利好、利空消息只在短时间内造成股价的波动,却不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股价的走势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比如上市公司董事会变动,外界对新任董事会的信任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可能会影响短期股价,但是从长期股价的走势来看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再比如因为自然灾害造成全国范围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该商品生产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在短期内有一个促进作用,但是会在自然灾害影响消失以后回归自然水平。股价也会在小范围内有一定的波动,但是不会对整体的走势形成决定性的影响。
有一部分利好、利空消息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股价走势。比如上市公司做出收购某公司的战略决策,整个公司有可能因为该事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决定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又如国家拟出台一项扶持政策,作为政策扶持对象的上市公司可能因此事件股价走势呈现出一路上涨的情况。
利好、利空消息在一般的情况下都会对股价造成相应的影响,但股价同时还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在彼此作用之下可能会减弱或增强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