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
(一)应运而生的盐业银行
盐业银行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工业的长足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从1914年到1919年的六年间,中国资本新设厂矿共三百七十九家,新设资本一千四百三十万元,都比前期的十九年间超过一倍,这时期外国资本增长有限,官僚资本陷于停滞,而民族资本有迅速发展。中国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资本产生大量需求,也给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第二,旧有金融机构的衰退与变迁。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但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而且在经济上也对中国传统的金融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原有的金融机构因不适应中国新的经济环境,而渐渐暴露其内容的弱点,并开始发生衰退与变迁。与清政府贵族官僚相勾结的山西票号势力消失了;作为地方封建势力金融支柱的各省官银钱号,纷纷倒闭或改组;钱庄也经历了由倒闭、萧条、恢复到继续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给予近代银行业发生的机会与环境。
第三,银行思想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 北洋政府成立后,随着“振兴实业”思想的兴起和西方银行理论与银行制度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以及邻国日本银行建设思想的影响,关于建设专业银行的思想十分盛行,不仅议论纷繁,而且要求建立的专业银行的种类也大大增多。
至民国三四年间,北洋政府也以特种银行(专业银行)不备,不足以发展实业,于是仿照日本银行制度,相继制定特种银行则例,筹设特种银行,盐业银行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盐业银行虽然是一定条件下的历史产物,但更重要的是不同利益引诱下的产物。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政府开支,筹措军费的需要
袁世凯是通过军事镇压、经济利诱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 利果实而成立北洋政府的。他一方面要遵守承诺,保证清室的优厚待遇;另一方面要筹措军费,镇压来自国民党的反抗;同时还要为自己称帝,而积极筹措经费,这就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开支,更显得相形见绌。
近代中国的财政开支,到清末时由于内外交困,就已经是入不敷出,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开支,与清政府的财政开支相比,可以说是江河日下。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除了大量发行公债外,袁世凯也想采用清政府的做法,依靠设立银行来募集资金,而盐税在当时政府的财政收人中占重要比重,所以,企图设立银行以攫取巨额的利润。“大总统以盐款为财政大宗,急宜专设银行,妥慎经理,借以维持盐业,活泼金融”。应该说“维持盐业,活泼金融”是假,弥补财政赤字,筹措军费开支才是真。
2、军阀、官僚为搜刮所得资金谋求出路
北洋政府时期,最有钱的人要数这些军阀、官僚。 这些军阀、官僚除了把自己的钱存进银行生息外,还想方设法把钱投到利润丰盈的行业, 而在当时最赚钱的行业莫过于投资银行业。张镇芳看到取得国家银行权利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家银行,自民国以来,其盈利每年都在迅速增长,所以,张镇芳也想把盐业银行办成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一样的银行,从而为自己的资金谋求一个稳妥的出路。
张镇芳先是按交通银行则例拟定盐业银行简章,呈财政部立案。接着,在筹集盐业银行正式成立的股款中,张镇芳多方拉拢、动员北洋军阀、官僚认股,并自己认股40万元(实交30万元)。另外,张勋10万元,倪嗣冲10万元,其他如那桐、王占元、袁乃宽、张怀芝、刘炳炎等人认股,多则8万元,少则二三万元。 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之所以投资盐业银行,主要是看到银行业利润的可观,并且盐业银行最初三年的营业情况, 也证明了这一点。
盐业银行自民国4年(1915)3月26日开始营业,民国四年结账,除开支及股本官息外,计获利67109.87元,民国五年结账,除开支及股本官息外,计获利267221.26元,民国六年结账,除开支及股本官息外,计获利425549.72元。可见,这些军阀、官僚为自己的资金找到了一个稳定而又可靠的出路.
3、通过盐业银行控制整个盐业
张镇芳因与袁世凯有姻娅关系,曾总办永七盐务,后署理长芦盐运使,接着转升为天津道,实授为盐运使,所以对盐务非常熟悉。此次筹备盐业银行,张镇芳利用职务之便大做文章。张首先明确盐业银行以经营盐务为主旨,并提出五点主张:
“第一,各盐运公司以可保证公债券,向银行借贷;
第二,专卖局遇需款时,可向该行借贷,遇有盈余,亦向该行存放,官运局亦然;
第三,证券、债券之发行付息偿还,由该行经理之;
第四,遇有改良改造之必要,需购机器,创立制造厂,得预计成本余利,呈明政府,由银行发行公债;
第五,独立营业,暂不与中央各银行相混,其范围以关于盐业上之设备改良、汇兑、抵押、存放收付为限,对于国家,亦不担负盐业以外之义务。”张俨然企图通过盐业银行而控制整 个盐业,而盐业税 收是当 时中国的财政收 人大宗,控制了盐业,就使自己有了政治上的砝码。
但由于当时财政总长的抵制等种种原因,盐业银行并没有控制整个盐业,而张的目的也因此而落空, 张镇芳还因为拥护张勋复辟而被捕人狱,盐业银行的掌控大权也由此而旁落。 虽然由于军阀张作霖的出面,重新取得盐业银行董事长的位子,但实权已掌握在他人的手中。
4,银行经营公债买卖有丰厚利润
北洋政府的财政是有名的破落户财政,它除了仰人鼻息,从海关总税务司那里分润一点关余和盐余来维持开销外,完全靠借债度日,一方面通过外商银行举借外债,另一方面在国内发行公债,举借内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西方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外债来源越来越少,北洋政府不得不倾力于大量发行公债,举借内债。
自1912年到1926年总计共发行二十七种内债,发行额度达八亿七千六百七十九万元,实发行额为六亿一千二百零六万元,其中绝大多数是1914年以后发行的。 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利息高,折扣大,并且还可以用作银行发行钞票准备金,如此优厚的条件,国内银行所以无不乐意承销,这也是盐业银行成立的动机之一。
由此可见,盐业银行的产生是历史所趋、利益所驱。张镇芳在提交财政部盐业银行章程中,规定资本500万元, 其中官股200万元,由财政部划拨,商股300万元,由人民承购。但盐业银行立案后,官股仅由盐务署拨交10万元,商股除张镇芳个人出资外,依靠个人关系,还拉拢一些北洋军阀和官僚的资本,共计54.4万元。
民国四年(1915年)三月,张镇芳以商股已集有成效,于是年三月二十六日盐业银行正式开业,额定资本500万元,实际仅收股款共计64.4万元。张镇芳自任经理,袁乃宽为副经理,设总行于北京,次第设立天津、上海两分行.
(二)名不副实的官商合办银行
官商合办性质的银行是近代中国银行业史上常见的一类银行,中国银行业发展早期成立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都属于官商合办之银行。盐业银行是依交通银行则例而成,所以在盐业银行成立初期,具有官商合办银行的性质。
盐业银行创立时的简章规定:“盐业银行股本总额银币500万元,计分5万股,每股银币100元,财政部为辅助盐业银行营业进行,已经认定2万股,余3万股由人民承购。”可见,盐业银行在创立时是由财政部认股和人民承购的官商合办银行, 而且在1915年3月26日盐业银行正式成立时的实收股本中,有盐务署出资10万元,虽然政府出资不是很多,只有10万元,但盐业银行的股本中也是有10万元的官股,称其为官商合办银行也不为过。
然而,由于当时的财政总长周学熙及其后任周自齐,都以当时中央政府的收人,一向依靠关、盐两税,而海关税由于赔款的关系,税收控制在外人手中,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得到一些款项,若成立盐业银行,由张镇芳主持,那财政总长的指挥就更不灵了,所以,财政部对盐业银行的成立持抵制态度。
正因为如此,盐业银行股本中再也没有增添官股,倒是由于盐业银行开业后盈利颇丰,投资者积极认股,故资本连年增加。1917年盐业银行股款增至150万元,恰逢北洋政府官库支绌,又遭政局变动,盐务署抽回10万投资,改为商办私营银行。至此,盐业银行官商合办银行之性质消失,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商办私营银行.
正如吴承禧所言:“中国的银行无所谓分业的,中国的各种银行,名义上虽然都负了一种特殊的使命,但实质上他们都含了一种商业银行的性质一一他们早就'商业银行化'了”。
并且在看到中国、交通银行由于受政府所累,而引发挤兑风潮,盐业银行更坚定了作为商业银行的信心,自己也视其为商业银行,在盐业银行1917年的营业报告中称:“本行应竭力发挥商业银行之性质,谋社会各方面之便利”。可见,商业银行才是盐业银行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