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投资四大原则

2019-12-1818:24:20格雷厄姆投资四大原则已关闭评论

1   美元成本法与跷跷板

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格雷厄姆引用了一组统计数据,在30年间,如果每个月都定时定额买入某只股票,最终的复合收益率之高,是当时任何一种量化方法都无法匹敌的。为了回测的科学性,他将数据分成若干组,按照买入时间的不同,分批分段地回测,其结果还是这种方法的回报率最高。这也是我现在使用的方法——定投。

格雷厄姆只是介绍了这种方法,并没有进行深入解释,如果我们想要使用这种方法,最好再配合债券的操作。他在书中详细讲到了股票和资金配比的问题,我称这种方法为跷跷板法。

最简单的资金配比方法是,将资金一分为二,股票占50%、债券占50%。通常情况下股票和债券呈负相关,股票上涨、债券下跌;股票下跌、债券上涨。所以股票赚钱,债券通常亏损。当股票的市值达到总资金55%时,债券占比45%,则卖出5%的股票,将这笔钱买入债券。如果股票继续上涨,再次达到55︰45时,再次卖出5%的股票,同时买入债券,如此循环往复。相反,如果股票下跌,债券上涨。达到45︰55时,卖出债券,并买入股票。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你完全不用理会股票是见底了还是见顶了,因为股票在上涨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减仓,也就是一路上涨一路减仓,当股票见顶时,我们手中的股票其实没有多少了。而在股票一路上涨的同时,债券下跌,我们是在债券一路下跌的时候一路买入。这样,在股票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减仓止盈,在债券不断下跌的过程中,摊薄成本,永远处于买低卖高的过程中。

股票见顶还是见底,根本无所谓,跷跷板式的仓位变化,已经抹平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

如果你可以对股票市场付出更多的精力,那么在资金配比的问题上,还可以精进一点儿。股票与债券的配比在75︰25至25︰75波动。那么什么时候股票资金占75%,什么时候股票资金占25%呢?

我们引入大盘月平均市盈率数据,当大盘月平均市盈率为10~15倍时,见底的概率极高。所以在大盘月平均市盈率达到10~15倍时使股票资金占75%,大盘月平均市盈率达到25倍左右时,股票资金占50%,大盘月平均市盈率达到30倍以上时,逐渐缩小持股比例。这样可以更有效率地运用资金。

2  防御型买入法

格雷厄姆定义的防御型投资者,是那种诉求不高,也不想付出更多的精力的投资者。那么这样的投资者可以买入一些有代表性的规模大、财务稳健的公司的股票。

格雷厄姆建议,不能将所有的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最好同时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但也不能太分散,最多不要超过30只股票。并且要选择那些大型的、知名的、财务稳健的公司。就我国股市来说,最好选择沪深300指数的成份股,并且资产负债率最好不要超过50%。以不超过25倍平均市盈率的价格买入,如7年平均每股收益为1元,那么买入价格最好不要超过25元。如果你不想看长期数据,而是以当期市盈率为参考,最好以不超过当期20倍市盈率的价格买入。该企业在过去10年中,最好不要出现亏损,并且当期利润的增长率要达到过去10年的1/3,或者用近3年净利润平均值,与近10年最初的3年净利润平均值相比,能达到1.3以上。

防御型投资者,一般不要求更高的收益率,所以他们可以将条件放得特别宽松。即使股票价格下跌了,达到了长期平均市盈率的15倍,甚至是10倍也无所谓。因为还有债券和跷跷板法与之配合,定期定额的投入,只会在不断的积累中,摊薄成本。

如果为格雷厄姆的巨著写读书笔记,只有4个字——物有所值。也就是长期平均市盈率在25倍和经营稳定的情况下,当期20倍市盈率便是物的“值”,在这个前提下买入,并且长期持有,早晚会拿到时间的玫瑰,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时间很长也没关系,因为防御型投资者并不急于获利。

3  积极型买入法

与防御型投资者的买入方法不同,积极型投资者需要进行更多的计算,不过以当今计算机的普及率与网络覆盖率,这些计算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先找出当期市盈率9倍以下的股票,流动比率高于1.5即可,防御型投资法的流动比率需要大于2。近5年净利润没有出现过负值,这个条件相比防御型投资法的10年无赤字,放宽了一倍。当期净利润高于5年前即可。市净率不得超过1.2,也就是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不得超过1.2。

这些条件称得上非常严苛了,必须每天花时间进行计算,当然越是以严苛的条件筛选出来的股票,安全度越高。

4  量化买入法

格雷厄姆建议,对于知名的、大型的、财务稳健的企业,可以每年买入其中市盈率最低的股票。一年换一次仓,或者一季度换一次仓。这些股票可以直接在沪深300指数的成份股中选择。

也可以将投资股票当成买债券,谁给的利息高就买谁。那么利息在股市中对应的就是股票的股息,也就是前一年谁给的股息高,这一年就买谁。

量化方法有很多种,称为多因子策略,可以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也可以用每股息税前利息等指标。

在进行量化交易时,最好同时买入排名最前的30只,甚至50只股票。如果数量过少,会影响效果。

如果我们放开思路,也可以买入那些最省钱的企业,如用管理费用与营业利润相比,管理费用占比营业利润越小的企业越省钱。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