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大学生却爱看枯燥的《华尔街日报》
1956年8月4日,梅格·惠特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冷泉港的一个富裕家庭,她是家中3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 梅格的父亲是一位为人提供贷款的商人,母亲则是一位全职的家庭主妇。由于父亲忙于事业,惠特曼与母亲呆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些。惠特曼的母亲是个全职家庭主妇,对她的成长影响很大。
在惠特曼6岁那年,母亲带着家里3个孩子到加拿大旅游,孩子们一外出就玩疯了,不听母亲的话也不守秩序。为了惩罚他们,惠特曼的母亲命令他们绕着露营地跑步。这件事惠特曼至今记忆犹新。
“对人要友善。”她的父亲经常以这句话教育小惠特曼,似乎是老生常谈,她10岁那年,总爱对有些人使坏脾气。父亲对她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对什么人,使坏脾气都是不对的。你永远也不知道将来会遇见谁。而且,光发脾气于事无补,通常什么也得不到。”这些话深深地刻在小小的惠特曼心中,为她日后和蔼可亲的魅力打下了心理基础!
富裕家庭的父母都会尽可能地让他们的子女到最好的学校就读。惠特曼就读的冷泉港中学就是当地一所名校。 天资聪颖的梅格·惠特曼在学校不仅学业优秀,她还热衷于曲棍球、网球、棒球、游泳等各种运动。
对于年轻的梅格来说,生活过得一帆风顺,但也没有人期待她以后会有多大的成就。不过,到她高中的最后一学期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却改变了她的一生。1973年,惠特曼的母亲参加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了中国。这次难忘的经历令从来不争强好胜的母亲彻底改变了思想,她回到美国后对惠特曼说:“中国妇女可以顶半边天!不要以为女人什么事都做不成。”请记住你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不要让别人说:“你还不够聪明·····这太难了······这个主意真愚蠢····从来没人这样做过·····女孩子不能这样。”听过这条建议,惠特曼不再担心别人对她的职业方向有什么看法。她回忆说:“母亲认为自己能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她希望我也能做到,这是一次改变我们整个家庭的旅行。”
惠特曼家族中不少人都曾在哈佛求学,惠特曼一生脉承了“哈佛世家”的聪颖与勤奋。
从当地最好的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她原本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但是后来却感到与医学相关的物理化学等课程枯燥乏味。一次暑假,惠特曼在为校刊拉广告的时候发现了自己对经济学的兴趣,于是转而攻读经济学,于1977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此后,她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当年在哈佛跟她同班的很多学生日后都事业有成,其中包括现任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 CEO约翰·塞恩、百事可乐的主席加里·马歇尔、世界500强企业 Staples 公司的 CEO 罗纳德·萨坚特等。
在迪斯科风靡一时的20世纪70年代,没有几个大学生爱看《华尔街日报》,而惠特曼却乐此不疲,天天让人把报纸送到宿舍来。
“我和其他同学都觉得她不可思议,因为她房间里居然有《华尔街日报》!”德克萨斯州太平洋集团股份投资公司的合伙人说,“她非常热衷于商业,她雄心勃勃!”
提起这段往事,总是微笑的惠特曼愈加微笑了,“是的,我非常热衷商业。这是我的兴趣!”兴趣将惠特曼带进了商业殿堂,性格则使惠特曼成丁这个殿堂中的艺术家。当CEO的人格魅力被放大到可以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的时候,也讦找们该反思性格是不是也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
“无论你承担了什么工作,你都应该努力做到最好,即使你觉得这份工作很无聊。”这是杰瑞·帕金森(Jerry Parkinson)在1979年给惠特曼的建议,他当时是宝洁公司的广告部经理助理,也是惠特曼的顶头上司。当时惠特曼刚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公司派她研究Ivory 洗发水瓶的开口究竟多大才合适:是3/8英寸还是1/8英寸。于是要搞研究,做抽样调查···晚上回到家她就想: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我怎么干起了这个?但是没过多久惠特曼便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每一份工作都是证明自己的机会。惠特曼在宝洁公司工作了2年。其间,惠特曼认识了后来的丈夫、神经外科医生格里菲思·哈什。在毕业后的20年中,惠特曼几乎是“夫唱妇随”,心甘情愿地随着丈夫工作的调动而搬来搬去。
在丈夫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实习时,惠特曼跟随丈夫从美国东海岸来到西海岸的旧金山,为著名的贝恩顾问公司工作了8年,并且升任副总裁。1989-1992年,惠特曼又“跳槽”到了迪斯尼公司。
此后20年间,梅格·惠特曼生了两个孩子,转向市场部门的她始终认为满足客户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在担任迪士尼公司主管消费产品行销副总裁期间,惠特曼着手开辟了迪士尼主题商品的海外市场,这样的经历又为她以后扩张eBay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梅格·惠特曼是个很有弹性的人。1992年,丈夫格林菲斯到位于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州中心医院工作,她依然夫唱妇随地回到了波士顿,担任了鞋业公司Stride Rite的总裁,不但推出了极为成功的 Munchkin婴儿鞋系列,更革新了 Stride Rite 的品牌与零售店定位。1995年至1997年,惠特曼担任全球最大花卉产品公司“国际送花会”的总裁兼CEO,在任期间成功地将公司从原先由各花商联合组成的协会性质,转变为营利性质的私人企业。
这些年中,她与网络最贴近的一次接触,是1997年在“国际送花会”任总裁兼CEO时,主导了公司网站的设立。
这让她足以在任何企业成为一个多面手一一战略制定者、营销专家、产品线管理者,但似乎就是不适合在网络革命到来时成为一家网站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