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
吴炳新:1938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荣城市。2001年上榜《福布斯》第17位,当时财产2.1亿美元。
1994年8月,吴炳新和儿子吴思伟在山东济南成立了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在经历了1997年的“成都事件”以后,三株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发展速度大大放慢;1998年3月底,三株在“常德事件”中一审败诉,判决认定“三株喝死了人”。后来,经二审审理,此案被改判,三株公司并无责任。发誓什么都不要也要打赢官司的吴炳新最终赢了,但也从此沉默了。
三株作为保健品中著名品牌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一度风光无限。但在经历了一场浩大的劫难之后,现在也只能努力地重建家园。
不可否认,三株在中国保健品的历史上,创造了“从0到80亿”的神话,而吴炳新所创造的“三株神话”,这一历史纪录至今也是无人能破。但不幸的是,他创造神话的速度与神话破灭的速度是成正比的。“三株”到底为何失败?当吴炳新至今依然大胆地启用“三株”商标而意图东山再起时,他是否又思考过品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呢?
吴炳新是众人公认的营销天才,但总是一直没有展示能力的机会。
这位1938年出生的山东人,小时候的生活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苦。后来,也正是因为苦才让他磨砺出了惊人的毅力和能力。
吴炳新的人生转机出现在1954年,当时是全国普遍成立初级社,只有16岁的吴炳新便自告奋勇,当上村初级社会计。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吴炳新后来就成为11个高级社的总会计。1958年,为了支援包钢建设,吴炳新前往包头矿务局,成为了正式的职工,不久就升职为主管会计,后来又被提升为销售科长。虽然吴炳新不断地研究哲学,尤其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但始终未能得到大展拳脚的机会,直到20年以后。
1978年,博闻好学的吴炳新第一时间就读准了改革开放的信号,自信满满的他决定投入到经济的大潮中去,要为自己的人生换一种活法。但率先迎接他的却是死神,因为他的肝出了严重的问题,一度危及生命。
吴炳新因为吃过太多的苦,所以骨子里就是一个坚强的人,虽然身体情况不是很好,但始终不认命。1986年他索性离职,一边治疗,一边下海经商。
吴炳新四处奔波寻找能够直接上手的生意,第一个找到的是一份卖豆芽的差事,那一年,他48岁。之后,他还承包过一家小糕点厂和两家商场。生意总的来说还是做得不错,但并未表现出他特殊的商业才华,直到他遇上保健品。
1989年,全国兴起了开发区热,吴炳新跟随潮流来到安徽新建的淮南漯河开发区,与儿子吴思伟一起注册了“淮南大陆拓销有限公司”。至于到底要拓销什么,吴炳新也不太清楚,只是把公司定位为高新的科技产品。其实这只是后来有些记者的吹捧,而吴炳新当时真正的想法是,只要有钱赚,不违法,他什么都愿意拓销。
当时已经51岁的吴炳新,与保健品的缘分似乎也到了。在“大陆拓销”创立时,正赶上生物制品“天安851”问世。爱琢磨的吴炳新,在生病期间曾经研究过中西医和不少保健养生品,他判断“天安851”肯定会有比较大的市场。但最后的结果是吴炳新的判断错误,新产品的市场确实很大,但就是必须被人认可。
出师不利的吴氏父子又很快调转枪口,瞄上了上海交大正四处吹捧的“昂立1号”口服液。吴炳新得知此液神奇,竟然销售不畅,造成成批的积压,于是就自告奋勇主动与上海交大联系,承担了“昂立1号”的宣传、推广和营销,这就成为吴炳新营销理念与战术的实验田。
吴炳新编织销售网络的才华初显,正是由于“昂立1号”。
到1992年,他已经在全国成立15家销售子公司,大本营也从淮南搬到了南京,改名南京克立科工贸有限公司,以销售“昂利1号”为主,辅以周林频谱仪和其它医疗仪器等,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1993年更是达到1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