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打磨的接班人
李兆基对接班人的培养是从小就开始的。 他常常教导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做事要紧记三大原则。
一是少年得志、狂妄自大、游手好闲、不思勤奋乃失败之源。
放纵自己,轻佻浮躁,早晚会闯祸。
凡事不可忘本。饮水而不思源,后果堪虞。
儿子们信服父亲为富不骄、怀旧致远的性格。 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发大财,而现在家族已是富甲一方,但家境的大富大贵并没有让父亲有丝毫的改变。李家杰认为做儿女的必须学习父亲的品德,以他为模范。
二是“一曰忍,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凡是忍让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李兆基教诲两个儿子,在与对手交易时,必须“预留一手”,也就是说必须留一些空间,好让对方“踩”过来。这种留有余地,明让对手占便宜的措施,可以保障在几十年的人生过程中不伤和气。
做生意固然如此,就是平时做人,也不能争先恐后。
李家杰和李家诚都谨记父亲的教诲,并从父亲平日的言行中吸取教益。譬如李兆基每逢到北京去见政要人物,很多人往往希望能在领导人身边拍照与亲近,只有李兆基总是随遇而安地不为人先。
三是财来自有方。
先放利益在第一位,是功利主义,效果不一定好。
先放责任在第一位,以诚意待人,做好本分,利己利人,有因有果。
李家杰和李家诚都深信父亲是一个不折不扣、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长辈商人,他的人生修养、处事哲学是值得后辈效尤的。
李兆基早期熟读中国古书,后期参读中国新文学,思想开明而自由。他心里盼望儿女成才,但他的教育方法既不是严肃拘谨,也没有流于保守迂腐。李家杰受父亲的熏陶,也喜欢闲来就念四书五经,积累了丰厚的国学底子,在儒家传统思想方面颇有心得,后来更是笃信佛教,平日清心寡欲,以吃素为主,不爱出风头,即使面对逆境仍心平气和。
李家杰行事也很谨慎,有时甚至会想过头。 在他的钱包里,有一条鱼丝和一个金币,据说金币是用来危急时作“救命钱”,而鱼丝则是在逆境求生时,用来钓鱼养命的。
20世纪80年代初,李家杰在英国伦敦大学电脑系毕业之后返回香港。他并没有立即到父亲的恒基集团工作,先是与友人合伙做了一段经官娱乐生意,赢取经验,稍后才回到恒基集团助父亲一臂之力,于1985年出任恒基兆业执行董事,经过了几年的观察和培养,踏入90年代,李兆基决定放手让儿子独当一面。
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富家子弟既有优越而充足的条件去风花雪月,或是伤春悲秋,做父亲的就由着做儿女的先夫过他自己好奇而盼望能过的生活,然后,盯着他,看准了时机,把他拉回身边来。
李兆基对两个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的训练都一样,要他们在集团内涉猎各方面的工作,好好学习。
李兆基没有一下子就把大权交到儿子手上去,而是循循善诱。他要李家杰明白,年轻一代入主父系企业,切忌动辄革新以示现代化,以示讲求进步。好大喜功往往是下一代在承接顺境之中,最易触犯的大忌。
李兆基与李家杰在这一点上沟通得十分好。
李兆基告诉儿子,在他尚年轻初到香港时,在中环有一家老字号的药材铺,金融界中人一有什么头晕身热、伤风咳嗽,就会跑进去买包中药医治。 铺内的掌柜会不厌其详、和善诚恳地将每一种中药的药名和成效用途向客人详加解释,令人不但增加知识,而且增加信心。 到了近十年八载,后人继承药店事业,雷厉改革,说是要讲求工作效率,开始取消与客人的亲切沟通。 旧顾客没有了亲切感不一定光顾,新客更没有特别关系可言,只要药到病除,走进哪一家药店去买药都没有两样。于是,这家老字号的生意与信用也就大不如前了。
李氏父子一起分析这家药材铺的兴衰故事,认为其成功的根源在于照顾客人的诚意,从而建立客人的信心,于是人人心目中都认定那里能买到好药真货,就是途长路远,拐多少个弯,转多少角也得去光顾他们。 而在其全盘现代化之后,抽离了诚意,削弱了信心,一旦客人生了个“哪一家药店都差不多”的念头,等于自行取消了顾客心上的“专利权”,让同业竞争者有机可乘了。
所以,机构的根本宗旨不可胡乱改革,创办人的处事作风更不宜鲁莽动摇。 这是继承人最需要明白的大方向。 大方向对了,其他的处事细节法则就可以一步步地体会吸收。
李家杰在恒基锻炼了一段日子之后,李兆基就放手让他独立主管一些计划或处理一些投资。 李家杰在这些问题上能够做出出色的处理之后,李兆基又让他主理更多的个案。 如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李兆基任由李家杰去领教美国市场。结果,李家杰放在美国德州地产的一项投资回报率十分微小,这次失败让李家杰自动检讨了自己的得失,主动拿美国香港和中国大陆进行比较,在生意的回报率及成就上得出了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应该父子同心,中国人还是在自己的社会里更便于发挥,更容易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