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舒适机关进入亏损破败的集体小厂
1941年8月29日,杨绵绵出生于上海,从小就是个性格花巧、头脑聪明的女孩。1958年考入山东工学院学习内燃机专业,1963年毕业后,陆续从事教学技术管理等工作。
1982年,杨绵绵被调到青岛家电公司工作,任引进项目办公室主任,享受着安逸的闲散生活。当时张瑞敏任家电公司副经理。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拨浪潮,所有的企业都想找到一个可以引进的项目,因为找到项目这个企业就有活路了,但家电公司等了2年却没有争取到一个项目。
当时“胸无大志”的杨绵绵没有想到,她的人生将在这一年发生转折。
那个时候,企业对于开放的理解就是“引进项目”,找到一个可以引进的项目,企业就有了活路,就算是融人了开放的大潮。当时全国已经确定了40个定点冰箱厂,就在引进的大门即将关闭的时候,在家电公司当副经理的张瑞敏为青岛争来了最后一个国家定点。德国“利勃海尔”当时来中国晚了些,挤上末班车的青岛正好没有引进项目,就抢到了它。
项目是抢到了,但是却没有人来干。这是一个需要900多万元贷款的项目,900多万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企业能从银行贷出10万块钱,就算是很有办法了。”杨绵绵回忆说。而当时的青岛电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破败不堪的集体小厂,厂区之内甚至都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两个厂房废墟般地在风雨中飘摇。
这样的家底,几乎没有人有勇气去面对900万元贷款的重负。结果一年之内连换了三任厂长,企业却毫无起色,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项目眼看就要“黄”了。
被逼之下,张瑞敏决定自己干。而当时在机关引进办工作的杨绵绵被“拖下了水”。
改变就是在这种时势的逼迫之下发生了。杨绵绵自己形容当时是从舒适的机关来到了地狱般的工厂。而她内心深处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是,顶多干两三年,项目开始了,还掉贷款,自己再重新回到机关去。
为了实现这个朴素的愿望,杨绵绵投入到了一种和昔日迥异的上紧发条般的生活状态之中,她没有想到,这种状态从此之后将一直伴随着她。
张瑞敏曾经回忆过他当年的这种选择:当年力邀杨总裁一同创业,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对今天来说,当年的这种印象也许是朴素和直观的,但也显现着张瑞敏识人、任人的人才观,正是这种看似朴素而实则内涵丰富的“人才观",奠定了一位杰出女性的创业史、奋斗史。
进人电冰箱厂之前,杨绵绵对冰箱的理解还停留在自己幼年时,在上海看到过的巨大无比的古董冰箱。要引进项目,杨绵绵意识到这种一无所知的状态肯定不行,于是开始了对自己的艰难启蒙。她去图书馆找怎么做冰箱的书,把书的作者请来讲课。
现代的冰箱是怎么回事,发泡是怎么回事?制冷机、压缩机、冷凝机是什么?就这样从零开始,杨绵绵完成了生产电冰箱的知识储备。
当时,厂里还派了一个技术部门到北京雪花冰箱厂去参观学习,偷偷学艺,根据带回的零部件,自己画出图纸,然后用师傅教的“土办法”来造冰箱。当时,大家就一个想法:争口气,造出冰箱,促成引进项目。
之后不久,带着自己在国内能储备的所有关于现代冰箱的知识,杨绵绵开始了在德国利勃海尔接受项目引进之前的外方培训。多年之后,人们在回忆这轮中国冰箱的引进大潮时才发现,像海尔、像杨绵绵这样对引进项目进行自主的精心准备者,可谓是凤毛麟角。
当时一下飞机,来不及调整时差,杨绵绵向外方提出的是在国内困惑已久的一连串的冰箱生产中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进入了角色。而在10年前,德方的工程师在回顾那次培训时说,“你们这批人和当时来我们这里的另外一批中国人不一样,你们有理想,有激情。”原来在那一时段,利勃海尔还同国内一个城市进行了项目上的转让,结果这批人到来之后更关心的是旅游的地点和每天的生活补贴。杨绵绵带队在德国的培训进行得十分顺利,以至于在离开的时候,严谨的德国人说,青岛来的工人已经完全达到了德方的要求,如果青岛不要你们,你们可以全部留在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