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闯澳洲试办果栏
郭乐(1874-1956),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一户贫苦的农家,像中国所有封建社会中的农民家庭一样,这是个多子女的大家庭。 郭乐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四个弟弟。
郭乐虽生于广东香山,但其先辈却曾在江苏省松江北桥(今属上海市)一带乞讨为生,后来由于战乱而流落到广东。
这是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农民典型的生存景观。 郭乐出生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商品借着坚船利炮潮水般涌进中国的时代,这些外来的廉价商品以排山倒海之势使沿海一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纷纷破产。
广东、福建等沿海一带的农民饱受经济破产之苦难,纷纷逃走他乡,要么远渡重洋去海外谋生,要么流散到中国的其他省份,郭乐的哥哥郭炳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于1882年去了澳洲。
生不逢时的郭乐,幼年时期是在帮助父亲务农来勉力维持家用的困窘中度过的。 不幸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1890年广东香山县又因遭受严重的水灾而几近颗粒无收,这一下连那一亩三分地的薄田也无所指靠了。
为了生存,年仅17岁的郭乐被迫远走他乡,奔赴澳洲谋生,也从此开始了他那不凡的人生之路。
初到澳洲,因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不通,郭乐吃尽了苦头。 为了生存他先在一家菜园做了两年的工人,后来又贩卖过瓜果蔬菜,就这样折腾了三年后,终于在1893年经堂兄郭标帮忙,进了郭标与旁人合开的一家水果店当伙计。
郭乐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因此做事积极主动,非常勤快,且又很有条理,高效利落,使郭标十分满意。 头脑灵活的郭乐并没有满足于只做个优秀的打工仔,而是睁大眼睛仔细观察郭标与人做生意时的一些技巧与程序,细心体会。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经商的诀窍,自己开店!
就这样,郭乐省吃俭用,以图积蓄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大约三年后,机会终于来了。 一个开水果店的商人因经营不善濒于破产,正在拍卖店面。
郭乐闻讯后立即与几位要好的华侨马祖星、孙智兴等一起集资了 1400澳镑(澳大利亚货币单位),二话没说买下了这家店面,他们对这家店面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后于1897在悉尼正式挂牌开业。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的希冀,郭乐把自己的店名定为“永安果栏”(果栏即水果批发商店),就这样郭乐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创业之路.
“永安果栏"成立后,大家商议以经营水果为主要业务,同时也兼做一些中国土特产的批发和零售,以增加收入。
由于在堂兄的水果店里打工多年,再加上自己的用心体会,郭乐对水果店的经营已了如指掌,他很快就成为“永安果栏”的实际领导者。
在经营中,郭乐敏锐地感觉到,要想使“永安果栏"在众多的水果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壮大自己的规模。
因此,他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说服“永生"和“泰生"两家水果栏与自己合并,扩充了实力; 继而又与水果贩运商订立了代销合同,保证了货源。 凭此两项有力的措施,“永安果栏”果然占领了大片水果市场,赚取了难以想象的巨额利润。
然而郭乐并没有就此陶醉。 当时“永安果栏" 经销的水果源除了在当地收购一些外,大部分来自于艾瑟顿和斐济岛。 斐济岛盛产香蕉,货源要比文瑟顿充足得多,但离悉尼路途遥远,乘帆船一个来回要两个多月,遇到风暴也极不安全。
不甘心受制于人的郭乐,为了扩大经营甘冒风险,他除了亲自去斐济岛订购水果外,还以三家合作的方式直接在斐济开设了“生安泰”商店和二十多个分号,专门为悉尼的果栏收购水果然后直接运抵,从而大大减少了另找运输商的成本,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但即使这样, 郭乐仍感不能赚取最大利润,而单纯地靠在当地收购水果已不能使他满足。为了进一步扩大产业,郭乐索性以“生安泰”的名义直接在斐济买地自辟香蕉园,直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
这样就使香蕉的收购成本再次大大降低,并从根本上解决了货源问题,使悉尼水果栏的产、供、销连成了一体,远远走在了其他水果商人的前面。
在斐济发展最盛时,郭乐曾拥有工人500多名,蕉园几万亩,真可谓战绩骄人。
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郭乐不仅在开拓市场上很有章法,而且在内部的经营管理上也很有心计。 按照协议,水果运抵悉尼后,由三家果栏按销售能力就地分配,这样,三家果栏虽然在采购上一致,但销售能力却是不一样的。 郭乐看到了机会,就又开始和盟友们竞争。他先是在码头分配时暗中记下“永生”
“泰生"的销售地和主要客户姓名,然后又派自己的人抢先去向这些客户们低价兜售。 这样,当“永生”“泰生”还在莫名其妙时,客户们早已集结在了“永安"的旗下。
手段虽有些令人不齿,但却奠定了“永安"在三家联盟中的主导地位。 搞定了内部,郭乐又开始向外拓展业务。 悉尼有众多的华侨,而这些华侨又大多从事木工、园工、矿工及小商品零售等低下工作,平时很少进城。
郭乐针对这一特点,就在国内采购了大量的土特产,不仅送货上门甚至还允许赊账。这种灵活的经营方法,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同胞的需要,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由于这些华侨文化程度不高, 且银行在节假日又关门休息,使他们往国内汇款非常不便。郭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又在“永安果栏"开办了免费为同胞到银行汇款的业务,并委托国内中山县的福和盛银行把汇款送至他们亲人的手中。
这样,“永安果栏” 就与当地的华侨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在良好的信誉下,许多华侨还自愿把钱存到“永安果栏”而不要利息。
受此启发,郭乐索性办了一个永安储蓄部,从而吸纳了大量的资金,为他扩大永安的经营规模奠定了坚实前基础。
由于经营得当,资金充沛,经过十年的奋斗,郭乐的“永安果栏"终于在悉尼的同行业中独占鳌头、 抢尽风华,而郭乐也从一个一文不名的打工仔变成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侨商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