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蔡金摆动指标是基于累积/派发线的移动平均指标,它是由马克·蔡金在约瑟芬·格兰维勒(Joseph Granville)和拉里·威廉姆斯(Larry Williams)工作的基础上发明的。
释义
下面关于累积/派发线释义的讨论出自马克·蔡金,在征得他本人同意后重印如下:
为了使分析人员能够真正了解给定市场的内在动向,对市场平均线和单只股票的技术分析必须包括对成交量的研究。对成交量的分析有助于辨别出在价格运动的掩盖下的内在市场强势或市场弱势。通常来说,成交量与价格运动的背离是即将来临的重要反转的唯一线索。尽管技术分析人员一直强调成交量的重要性,但直到约瑟芬·格兰维勒和拉里·威廉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以一种更具创造性的方式来研究成交量和价格为止,对成交量的研究成效甚微。
多年来,人们认为成交量和价格通常是同涨同落,但当这种关系改变时,必须检查价格的运动以发现可能的趋势变化。格兰维勒将上涨日的成交量视为累积而将下跌日的成交量视为派发的能量潮(OBV)概念,虽然精致但由于过于简单而显得不实用。理由是,在短期和中期内存在太多的重要顶部和底部,在这些顶部和底部,能量潮(OBV)确认价格到达峰或谷。然而,当OBV线发出与价格的背离信号时,它是有价值的技术信号,通常引发价格反转。
拉里·威廉姆斯采纳了OBV概念并对它作了改进。为了决定在给定日期内市场或单只股票是累积还是派发,格兰维勒将当期收盘价与前期收盘价相比较,而威廉姆斯则将当期收盘价与开盘价相比较。如果收盘价高于开盘价,则将总成交量的一定百分比加上前期累积/派发线指标;如果收盘价低于开盘价,则将总成交量的一定百分比从前期累积/派发线指标中减去,由此他(威廉姆斯)创造了累积/派发线。累积/派发线的改进结果显著地优于经典OBV方法分析中的量价背离。
然后,威廉姆斯又前进了一步,在分析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的时候,他创造了累积/派发线的摆动指标,以获得更佳的买进和卖出信号。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股票的开盘价在日报上没有被报道,没有对股票经纪商(拥有报价机)的大量的每日应价,威廉姆斯的公式很难计算。因为这种欠缺,我将每日平均价替代威廉姆斯的开盘价,从而创造了蔡金摆动指标,并将它进一步应用于股票和商品。当将摆动指标与价格运动相比较时,蔡金摆动指标就是生成买入和卖出信号的极佳工具。我相信这是对以前工作的重要改进。
在我的摆动指标后面有3个假定。第一个假定是,当股票价格或市场指数收于当日的中点(定义为最高价加上最低价再除以2)以上,那么这一天就有累积量,收盘价越接近最高价,累积量就越大;相反,如果股票价格收于当日的中点以下,那么这一天就有派发量,收盘价越接近最低价,派发量就越大。
第二个假定是,健康的上涨伴随着放大的成交量和强势的成交量累积。因为成交量是推动证券价格上涨的燃料,由此可得出,如果价格上涨而成交量迟迟不放大,这就表示缺乏足够的燃料来推动股价上升。
相反,证券价格下跌通常伴随着较低的成交量,但以机构投资者的恐慌性抛盘来结束。因此,在有效的底部形成以前,我们寻找突然放大的成交量和比前期低价更低的价格(伴随着具有一些累积量的减少的成交量)。
第三个假定是,利用蔡金摆动指标,你可以监测到流进和流出市场的资金量。将它与价格运动相比较有助于发现包括短期和中期在内的顶部与底部。
既然没有哪一种技术分析方法能够在任何时间都有效,因此,我建议在使用摆动指标的同时运用其他技术指标以免出现问题。我喜欢同时采用围绕21日移动平均线的“轨道”(参见Envelope/Trading Bands)、超买/超卖摆动指标和蔡金摆动指标来寻找最佳的短期和中期技术信号。
蔡金摆动指标生成的最重要的信号出现于价格在震荡中、尤其是在超买或超卖水平线中达到新高或新低,而摆动指标未能超过前期极值然后趋势反转的时候。
1.在中期趋势之中的信号比那些逆趋势的信号更可靠。
2.一个被确认的峰或谷并不意味着价格沿该方向进一步运动。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没有出现的事件”。
应用蔡金摆动指标的第二种方法是把该指标在方向上的变化看做买入或卖出的信号,但它必须出现在趋势方向上。例如,如果我们说价格在90日移动平均线之上的股票处于上升趋势,那么位于负值区域的摆动指标的上升,只有当股票价格位于90日移动平均线以上时(而不是在平均线下)才构成买入或卖出信号。
“如果股价在收盘价的90日移动平均线以下时,摆动指标在正值区域内(零值以上)的下转是卖出信号。”
举例
图61显示了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的股价走势和蔡金摆动指标。熊市背离(价格攀至新高而摆动指标却正在下行)出现在A点和B点。这些背离是随后贱卖的警示信号。
图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