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国有句俗语叫“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是中国老百姓朴素的“理财”观念。生活中,对于钱财“算计算计”无伤大雅,但如果“过于算计”,就非但不能把钱打理清楚,反而适得其反。
李大妈是个过于算计却越算越亏的人。有一天,她要买牛肉回家待客,就跑到离家最近的东区菜场,一问一斤18元,她怕自己买贵了,觉得肯定有便宜的。于是,她就打电话给西区的菜友,让她们帮忙打听那边的牛肉价。结果,西区菜场的牛肉要价一斤17.9元。李大妈毫不犹豫,直接就坐公车奔到西区菜场,买了40多块钱的牛肉,她很为自己的精明得意,还庆幸没有在东区菜场里买。但是,旁边的菜友却说:“你为了省这点钱,但是你花的电话费、车费又是多少?”听到这句话,李大妈觉得没有了底气。
聪明反被聪明误,在生活中这种过于算计却适得其反的例子数不胜数,尤其是在个人理财领域。金融学上将人们这种“过于算计”反为算计所误的理财盲区归纳为“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他告诉人们,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吃亏的是自己。
货币幻觉通常出现在通货膨胀时期,在通货膨胀发生时,个人无法了解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的程度,只能凭借自己接触的本地区的少数商品的价格来判断。这样,个人的物价信息就是不完全的,个人只能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货币收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