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桑特斯时期(1962~1972年):收购恒生

2023-09-0716:17:25汇丰银行桑特斯时期(1962~1972年):收购恒生已关闭评论

在桑特斯(A.H.Saunders)手中,汇丰集团度过了它的百年华诞。桑特斯献上的生日厚礼,不仅是汇丰集团各项业务的持续攀升,而且把香港迅速崛起的最大华资银行——恒生银行收入旗下,从而使汇丰集团在香港树立起绝对地位。

与有利银行相反,恒生银行是香港的本地注册银行,成立于1933年。一直以来,汇丰银行走的是大客户路线,而恒生银行的目标客户则是香港的中小型企业和普罗大众。不少早期得到恒生银行协助的小公司,后来都逐渐崛起为大公司、大财团,成为香港制造业和出口贸易的骨干,恒生银行的业务也因此水涨船高。至1962年,恒生银行的总资产已达到3.55亿港元,存款达2.96亿港元,员工达400多人。恒生银行不仅成为香港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经营状况最为良好的华资银行,而且已经开始挑战汇丰银行在香港本地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的垄断地位,逐渐成为后者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当时汇丰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仍是英国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一直计划并购一家本地华资银行,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其在华人社会中的客户群体,二来可以一举奠定其在香港银行业的垄断地位。但是香港的华资银行要么经营不善,要么规模偏小,因此汇丰银行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并购目标。此时的恒生银行因信誉卓著、经营稳健且发展迅速,逐步进入汇丰的并购视线。

20世纪60年代,香港银行业曾经历过一次短暂的风潮。当时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地产市场随之日益兴旺,房地产地价飞涨。许多企业甚至银行纷纷投入巨额资金进军房地产领域,参与房地产投机,房地产领域因此积聚了大量风险。然而由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过快的膨胀和盲目的扩张,加上冒进的投机行为,导致众多华资银行埋下了流动性资金不足的“定时炸弹”。就在这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香港房地产价格大幅跳水,有关银行资金困难的谣言四起,惊恐万分的储户纷纷到银行提款,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银行挤兑风潮。

1965年4月,风波再起,经营手法一向稳健的恒生银行也遭遇挤提风潮,几天时间内流失的存款便超过2亿港元。仅4月5日一天,储户就从恒生银行提款8000万港元,恒生银行因此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濒临倒闭。此时的华资银行均陷入困境,难以施以援手,香港殖民政府对于华资银行的危机也未能及时给予支持。危难之中,恒生不得不向汇丰求救。结局便是:汇丰银行答应“无限量”支持恒生,但同时要以5100万港币的价钱,收购恒生银行51%的股权(后来增持至62.14%)。无奈之下,恒生银行只好接受了这一苛刻条件。

恒生银行当时在香港信誉卓越并且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其个人金融业务更是在香港处于领先地位。这次并购使汇丰集团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最宝贵的资产和业务,并且一举消除了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从此奠定了汇丰银行在香港银行零售业中的垄断地位。此外,并购恒生也提升了汇丰集团的社会形象,扩展了客户基础,尤其是华人客户群体,这为汇丰集团今后业务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没有此次银行挤兑风潮,按恒生银行当时的市价估计,汇丰收购恒生51%的股份至少要花费1亿港元,而汇丰集团仅仅花费5100万港元就取得了恒生银行的控制性股权。通过此次并购,汇丰银行与恒生银行联手控制了香港存款市场的30%,住宅抵押贷款市场的40%以及其他业务的60%,一举奠定了在香港的统治地位。

并购完成之后,恒生银行大幅度增强了资本实力并迅速渡过了危机。自此,恒生银行优良的内在潜质和盈利能力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其盈利能力也长期位居香港本地银行第二位。恒生的加入为汇丰提供了巨额的盈利和充足的现金流,香港自此成为汇丰集团盈利最丰厚同时也是最稳定的地区,汇丰集团借此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和盈余,为今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1972年,恒生银行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2003年年底,恒生银行的总市值达到1950亿港元,约占整个汇丰集团总市值的18%。恒生银行至今仍保持着自身的名称和管理权,一直以来业绩卓著,是香港地区第二大银行。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