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投资时钟简介
“美林投资时钟”由美林证券于2004年在 The Investment Clock 报告中提出,这一理论基于对美国从1973年到2004年的30年历史数据的研究,将资产轮动及行业策略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是资产配置领域的经典理论。美林投资时钟模型将经济周期划分为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四个阶段,资产类别划分为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在一轮完整的经济周期中,经济从衰退逐步向复苏、过热方向循环时,债市、股市、大宗商品的收益依次领跑,如图5-14所示。
图5-14
关于美林投资时钟的相关说明如下。
·衰退期:经济下行,产能缺口减少,通胀下行。货币政策趋松,债券的收益表现最突出,即债券>现金>股票>大宗商品。
·复苏期:经济上行,产能缺口增加,通胀下行。经济转好,企业盈利改善,股票获得超额收益,即股票>大宗商品>债券>现金。
·过热期:经济上行,产能缺口增加,通胀上行。通胀上行增加了现金的持有成本,加息的可能性降低了债券的吸引力,商品受益于通胀的上行,明显走牛,即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
·滞胀期:经济下行,产能缺口减少,通胀上行。经济下行对企业盈利形成拖累,对股票构成负面影响,债券的吸引力提升,即现金>大宗商品/债券股票。
美林投资时钟的国内研讨
关于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的有效性,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有不少研究,由于时间区间和周期划分不同,结论也大相径庭。
在学术界,孙云等学者在2015年发表于《经济问题探索》杂志上的《美林投资时钟理论在中国金融市场应用探索》一文指出:2003年至2013年,中国资本市场在滞胀阶段中表现最好的是现金类资产,在衰退阶段中表现最好的是债券类资产,在复苏阶段中表现最好的是股票类资产,在过热阶段中表现最好的是大宗商品类资产。这与美林投资时钟的理论是相符的。
另外,张子能、董必焰在2012年发表于《经济视角》杂志上的《投资时钟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类似的结论。
但在产业界,多家机构分析师针对近十年的市场表现,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例如,时任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在2017年发现,自2011年以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考虑经济和通胀以外的因素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只有两个输入变量的美林投资时钟,其解释能力变得非常弱,而且经常出错,按照美林投资时钟的思路,只有28%的正确率。导致美林投资时钟在中、美两国效果差异的原因是货币政策框架的不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由经济和通胀两大因素决定,存在“增长和物价—货币政策及其预期—市场利率—大类资产走势”的传导渠道和对应的“利率定价方程”;但在中国,利率和货币政策的决策因素较其他国家更为复杂,是一个多目标制的决策体系,除了经济与通胀因素,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央行的重要考量因素。
根据华泰证券相关人员的研究,以利率为轴,可将美林投资时钟拓展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利率强上行、利率上行和利率下行、利率强下行,各维度及其最适合投资的资产如表5-4所示。
表5-4
模型修正后,华泰证券的数据显示,大类资产配置的正确率从28%大幅提升至72%。因此,李超认为,研究2011年以后的中国宏观经济与大类资产配置,应该将利率也纳入考虑范围,甚至有时候利率会成为主要矛盾变量。
同样,中信证券在对2004年至2016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后也发现,我国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并没有明显遵循美林投资时钟的轮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美林投资时钟很好地解释了1973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内美国市场的数据,但当前在中国市场的现实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预测经济周期并非易事。当投资者对经济所处的阶段达成共识时,相对应资产的价格往往已经经历了一轮上涨。
另外,政策干预可能会引起时钟逆转或跳跃。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各国央行都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货币政策,直接将各类资产的价格推高,使得资产表现与美林投资时钟不符,导致美林投资时钟失效。在中国市场,资产价格切换迅速,美林投资时钟一度被市场人士戏称为“美林电风扇”。
总体来讲,美林投资时钟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国情不同,现阶段其解释能力偏弱,在分析我国宏观经济与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时,需要更多考虑符合我国市场的一些因素。因此,我们在具体投资中可以参考美林投资时钟,但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分析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