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2023-04-1814:30:15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已关闭评论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含义

存款准备金是银行以及某些金融机构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货币资金,准备金占存款或负债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两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上交的部分;超额存款准备金系指存款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剩余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规定的比例上交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而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本意是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不能都贷放出去,而要留下一部分以应对存款人的随时支取。

在现代银行,实行法定比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其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应付支取和防范挤兑,而是作为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最早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是美国,在20世纪初就颁布法律,规定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纳准备金的制度。目前,这一制度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

中国实施这一制度始于1984年。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运行

由于中央银行有权随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存款准备金政策发展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信用和倾向供应量的重要的、有力的工具,也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

在中央银行的举措中,通常为适应下面两种情况的需要而采用此项政策工具:一是当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达到目的;二是当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时。例如,当一国大量积累了黄金、外汇,导致倾向供应量过多时,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吸收银行大量的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运行机制在于从两个方面同时调节货币供应量:

一是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现有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从而调节其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法定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乃至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是依据其自身变动与其他金融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同商业银行现有的超额准备金、市场倾向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同货币市场利率、资本市场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因此,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的繁荣与衰退、银根松紧的情况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达到调节金融、调节经济的目的。

二是通过改变货币乘数,使货币供应量成倍地收缩或扩张,达到调控目的,这是该政策工具的作用重点。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之所以能引起信用总量、货币供应量成倍地收缩或扩张,是因为它是影响货币乘数的最重要变量。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特点

(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有较强的告示效应。中央银行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公开的、家喻户晓的行动,并立即影响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因此,调整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有效宣言,即这是我们的政策所采取的方向,我们确实是要这样做的。

(2)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具有强制性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有法律的强制性,一经调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都必须执行。

(3)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动,都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巨大变化。其政策效果是猛烈的,带给金融机构乃至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剧烈的。

(4)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正因为该政策工具有较强的通知效应和影响效果,所以不能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供中央银行频繁地加以运用。因此,虽然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但是中央银行并不经常运用该工具,只有当中央银行打算大规模地调整货币供给时,对法定存款准备金中的改变才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