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人民币汇率制度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制度改革和经济贸易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探索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及其目标,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79—1984年:官方汇率与内部贸易结算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
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现行的人民币汇率体制,除了继续保留对外公布的牌价适用于非贸易结算外,还决定制定适用于外贸的内部结算价。1980年开始,各地企业多余的外汇可到官办的外汇调剂市场交易,在官方汇率之外,又产生了调剂汇率,形成了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格局。
2.1985—1993年: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取消内部结算价,两种汇率并轨,重新实行单一汇率,统一实行1美元兑2.8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事实上,随着1986年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汇率与千差万别的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新双轨制。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3年底。
3.1994—2005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1994年1月,我国政府宣布执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经常项目正常对外支付用汇的计划审批。
(3)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的主要职能是为各外汇指定银行相互调剂余缺和清算服务,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监督管理。
(4)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4. 2005年至今: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开始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兑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兑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