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始终融为一体,混业经营。
历史上,德国经济和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14至15世纪的一度兴盛繁荣和16至17世纪的一蹶不振,直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才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一方面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较晚,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社会闲散资金较少,工商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也较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发育水平低;
另一方面,德国又是封建性、军事性很强的暴发的帝国主义国家,它不甘示弱,它要奋起直追挤入强者的行列。这就是德国综合银行形成时的特殊的经济和社会背景。这一特殊背景折射出德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特殊性,即德国市场力量较薄弱,政府在经济、金融发展中居主导地位。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德国政府采取了适度的金融优先发展和超前发展的战略,具体内容是政府扶持银行发展,并通过银行发展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政府对银行所能从事的各项业务不加限制或极少限制。为了推动大企业创办、改组、合并,政府对银行与企业之间持股关系和人事结合渗透积极加以鼓励,导致长期金融超前发展。
德国在原始资本积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让经济腾飞,刻意选择了让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策略,这使其长期金融发展表现出超前性,也使投资银行一开始依附于商业银行。可见,综合银行是德国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战略选择的结果。
综合银行的巩固与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德国银行与企业关系的特殊性。由于上述历史原因,德国企业对银行一直有很高的依赖,两者的关系极为直接和紧密,这是综合银行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德国大银行与政党特殊的利益关系及德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在综合银行巩固发展中也发挥一定作用。在德国选举中,是政党而不是候选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尽管一些政治家反对全能银行,但由于大银行与政党的利益关系,这种不利于大银行的意见往往被淡化。
第三,政府严格的金融监管措施是综合银行得以保存的基本保障。德国综合银行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多次遇到过危机,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中,综合银行制度已暴露出明显的弱点,一些综合银行因工业企业破产而倒闭,其他一些综合银行不得不改变业务重心,由侧重企业创办和证券业务转为偏重存款业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再加上来自盟军要求经济民主化的压力,再次极大地限制了德国综合银行的发展。危难时刻,德国政府因势利导,特别注重在完善综合银行制度和加强监管方面花力气、下功夫,使综合银行得以保存并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