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喜欢将自己戏称为“矿工”,因为他们是宽客。宽客,Quants(金融工程师)的音译,金融市场上名副其实的淘金者。
说他们名副其实,是因为他们在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中“淘金”利用的是复杂数学公式和超级计算机,而非直觉交易。
近几十年来,从赌桌上演化而来的宽客一直在华尔街上傲视群雄,并且时而兴风作浪。随着2008年的一场金融海啸,不少华人宽客转战中国资本市场。
而随着2010年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相继推出,中国资本市场上宽客身影正日渐活跃,量化投资也开始如火如荼。但限于金融工具创新和制度完善等因素,量化投资在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萌芽到转折点
1971年,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只指数基金。也就是说,量化投资在境外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但在国内,量化投资的历史还非常短暂。
“某种意义上,是2005年开始的ETF套利拉开了量化投资在中国的序幕。”长江证券金融衍生部总经理陈皓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陈皓当时就职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
在ETF套利之前也有些机构进行可转债套利,但显然是小荷连尖尖角还没露出来。
2010年前,ETF套利可以说是国内量化投资的主流品种,但随着进入的淘金者越来越多,套利空间日渐狭窄。2009年前后,数位券商衍生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业务日渐难做。
也就是在2005年左右,一些卖方研究机构开始进行量化投资研究,但限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匮乏,所开发的策略无非就是量化选股、量化择时等。
同时,由于当时A股市场持续低迷,机构在量化研究上的投入也是捉襟见肘。“当时在量化研究方面做得还不错的某家机构团队一度濒临解散,成员四处求职,但也没什么机构愿意接纳。”一位资深金融工程分析师向本报透露。
转折点是在2009年左右,当时随着金融海啸的爆发,华尔街华人中最优秀的交易员江平、当时就职于巴克莱的李笑薇等一批海外量化投资人才相继回国。
紧接着,诸如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等采用量化方法进行投资的产品也相继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