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涨,上涨,铁矿石谈判中方完败,最终接受的是180美元/吨的铁矿石价格,而一年前这个价格仅60美元/吨。
今年迎来的不仅是上涨,还有全球铁矿石行业实行近40年的长期供货、年度谈判定价“长协机制”,已经接近尽头限这似乎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
199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为5527.4万吨;2009年,这个数字是6.3亿吨。虽然经历了漫漫七年的长协矿价谈判,但在庞大的中国需求推动下,众人期盼中的“中国价格”从未到来。
2010年4月15日,西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2010冶金矿产品国际会议”上称,铁矿石谈判名存实亡,矿商单方面制定价格,钢厂要么接受,要么不买。同一天的北京,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铁矿石价格长期协议继续。至此,2010年铁矿石谈判试图达成的两大目标-第一,坚持长协价;第二,确定长协价的铁矿石企业必须以统一价格向中国企业供货一一全部落空。
几乎所有的铁矿石供应商都为此兴奋不已。 同样在4月,必和必拓高层则在北京的媒体早餐会上透露,已经和亚洲主要客户就铁矿石季度定价问题进行了沟通,并受到普遍欢迎。 必和必拓没有详细披露新协议的内容,但是,在中国需求强劲、铁矿石处于卖方市场且集中控制在必和必拓等三大供应商的形势下,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和消费国,中国的钢铁企业将不得不承受这一压力,最终多涨756亿美元或5000亿人民市,中国相当于损失4个半宝钢。 同时,中国建材、汽车、基建、家电等行业毛利下降11%~13%。
而长协机制打破,最有可能的后果是铁矿石价格持续暴涨,且买方毫无价格谈判能力。
铁矿石谈判之所以完败,有远因有近忧。
近忧是国内钢铁企业的矿石库存不足,据中钢协调查只能维持两个月,在谈判无丝毫进展的情况下,一些钢铁企业与铁矿石公司个别接触。 这不过是事后的追认,实际上,各大矿商正与各大钢企进行“热火朝天的业务沟通”,参照日企合同进口铁矿石。特别是中小型钢企,纷纷和矿石公司签署了下一季度协议。2010年3月钢铁企业向中钢协“公车上书”。 中钢协受到巨大的压力,只能允许钢铁企业各行其是。
中钢协牵头进行铁矿石价格谈判,各个钢企并不买账。 各钢企都是市场主体,有自己的进货标准与销售市场,也有自己的赢利渠道。 中钢协表面上看代表钢铁企业,却不是钢铁企业自己选举出的自律性组织,钢铁企业不认账,中钢协作为准行政组织暴露出软弱的一面,寸步难行。
但中钢协一直坚持把铁矿石价格高居不下的症结归咎于国内铁矿石进口的混乱。
2005年2月28日,《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草案)在中钢协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共同召开的“落实铁矿石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措施紧急会议”上被审议通过。
这个进口资质标准,实际上是给企业进口铁矿石加设门槛。
设立这一资质标准的重要理由是:铁矿石进口中存在盲目和竞相抬价现象,从事铁矿石贸易的企业、单位数量过多而且分散,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自律。 这些问题使中国丧失了大买家的优势,在进口作价方面不具备话语权。
这一法宝先后被祭出了三次。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4月5日,中钢协继续联手五矿商会共同召开了“规范铁矿石市场秩序联合会议”,原则性通过了《2010年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及申报程序》、《关于进口铁矿石代理制实施细则》和《进口铁矿石合同信息上报登记及其流向登记备案规定》三大行业性自律文件,从内部整顿人手抵制三大矿商的季度定价和翻番涨价行为。此举被解读为“攘外必先安内”。
中钢协一度指责贸易商投机倒卖扰乱了市场,建议砍掉他们的进口权。
不过中钢协似乎忽略了贸易商的交易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过程。 而不久前某国有钢铁企业负责人不小心说漏了嘴,称公司上一年度的铁矿石业务盈利1.2亿元。 钢铁企业倒矿,特别是大钢企倒矿,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此前中国铁矿石进口资质集中在112家钢铁企业和贸易手中。 在中钢协三次组织发起并制定的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中,除了注册资本、环保要求、银行授信额度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铁矿石的进口量”,2005年的要求是30万吨,2007年是70万吨,2010年则是100万吨。
拿到进口资质,是获得长协矿的前提。 就钢铁企业而言,铁矿石进口量,也是其生产规模的一大指标,政策无疑是往大钢企倾斜。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钢铁企业260家,加人中钢协成为其会员单位的不过100多家,中钢协一度被指责为仅仅替大钢企利益代言。 在长期现货价格高于长协价的时间,国内中小钢铁企业只能从贸易商甚至其他有进口资质的钢铁企业手中买二手、三手矿,承受着比拥有长协矿企业更大的成本压力。
转机发生在2008年。 这年上半年,矿商带头毁约,在长协价基础上涨价;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铁矿石供大于求效应显现,现货价格逐渐低于长协价,钢铁企业开始千方百计地拖延长协矿履约,转而购买现矿。
中钢协与三大矿商谈判无果的2009年,中国实际进口铁矿石的企业,除有资质的企业之外,整整多出了40家,一些原本无可能签署长协矿的中小钢企,乘机还拿到了长协矿。没有长协价格,钢企们照样挺了过来,至少,相比2008年的全线亏损,国有钢企有了微利。
现货价也就意味着国内大小钢企在一个成本没有太大差别的情况下竞争,2009年度,200万~300万吨左右产量的中小钢企,反常地在行业赢利能力排名中领先于大中型钢企。
2010年,三大矿山提出来的季度定价,涨幅100%的提法并没有想象中可怕。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2010年一季度铁矿石进口均价为96.3美元/吨,2009年这个数字是79.87美元/吨,2008年为137.57美元/吨。
如此一来,中钢协“攘外必先安内”的做法似乎有些多余,既安不了内也攘不了外。中钢协整饬铁矿石进口秩序失败,甚至出现了代表大型钢铁企业的中钢协与代表贸易商的五矿商会发生激烈口角的事件。 双方都把谈判失利与贸易秩序混乱的结果归因于对方,事实上,不管是贸易商还是钢铁企业,在流动性过剩、投资节节上升、铁矿石囤积居奇的情况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规模进口。
事实上,铁矿石谈判失利的种子早已种下。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政府推出积极财政刺激措施,2009年,全年发出创纪录的9.5万亿银行贷款,这足以支持全年8.7%的实际 GDP增长中的70%,也使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投资占GDP 比重进一步上升至47%的预期水平。 这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最高纪录,而且也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的最高纪录。
铁矿石厂商是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2009年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铁矿石价格从2009年4月中旬开始走出谷底,目前铁矿石铁矿石现货价格已飞涨到每吨180美元以上,价格已经接近2008年铁矿石最高价位。巴西股市一飞冲天,澳大利亚央行不得不数次加息,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经济从严寒瞬间转向炎夏,铁矿石价格大涨就是全球货币失衡、局部出现资产泡沫的典型征兆。 从大规模的房地产投资与基建规划出台之初,就应该料想到今天的结局。
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是资产品泡沫的典型;而在国际上,诸如铁矿石这样的大宗商品就是资产品泡沫的典型。两个泡沫相辅相成,没有大规模的货币投放,没有大规模的投资与基建,没有大规模的房地产泡沫,就不可能有今天铁矿石谈判完败的结局。
国际铁矿石巨头达到了第一目标。 废除运行了长达四十余年的长协价,而转向以现货价为基础的季度合约,今后没有批发价只有零售价。 中国铁矿石进口的价格双轨制因此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