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究竟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
200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6亿吨。 这个数字,比半个世纪前全民大炼钢的目标-1962年钢产量达到2000万吨,翻了整整25倍,而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 年产钢6亿吨,还意味着中国钢铁产量是除中国外世界十大产钢国的总和,又是美国或日本的5倍。
自2003年以来,中国国内铁矿石的产量增长了一倍多,使中国又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国。 然而,这还是远远不够供应国内激增的钢铁工厂。
2006年年末,一本名为《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China Shakesthe World:the Rise of a Hungry Nation)的书震撼了西方世界。
这本书获得了《金融时报》暨高盛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的桂冠。 它的作者是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近20年的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金奇用自己的笔触和洞见,向西方世界描绘了中国的腾飞及其对世界造成的深刻影响。
这本书从德国的鲁尔河谷展开论述。 这里有蒂森克虏伯在多特蒙德的钢厂,它是德国最大的钢厂之一,鼎盛时期员工逾万人,周边居民数代人都靠钢厂为生。 这个德国的老牌钢厂,也是德国钢铁业的象征。 两百年来,这里既为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供应了野战炮、坦克、炮弹和战舰装甲钢板,也为大众汽车提供了钢材。
然而这座为纪念多特蒙德在1944年的炮火中重生而被命名为“凤凰”的钢厂,2002年被拆成碎片,经过8000多公里的旅程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一座小镇,被重新组装,搭建成与它的原型一模一样的钢厂一一沙钢,位于江苏省的沙钢以2400万美元收购了德国的凤凰钢厂。沙钢诞生于1975年,前身只是一个村办作坊,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它先后占据了整个村子和邻近的小镇,成为当地居民的衣食父母,令人感激不尽。 他们感激的对象是厂长沈文荣,这位只接受过基本教育的农民,奇迹般地把后院的炼钢炉变成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钢铁厂之一。
德国鲁尔地区成了全球首批感受中国崛起惊人力量的地方。鲁尔区的人们在瞠目结舌之余,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绝非仅仅能在餐馆里洗盘子,他们有的是能力、实力和魄力。
正如美国财政部前秘书长拉瑞·萨姆斯在2006年10月26日为这本书颁奖时所说:“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对与印度和中国的价格较量心怀恐惧,他们在杜塞尔多夫,在底特律......”
而身为记者的詹姆斯·金奇显然对中国有着更为切实的体验。 他的办公室下面就是北京的长安街。金奇透过办公室窗口,目睹了一天比一天拥挤的人流、一天比一天堵塞的车道、一天比一天增高的大楼,而这些变化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型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不仅是詹姆斯·金奇亲历了这些,变化也持续发生在每一个角落。
过去几年,一船船的铁矿石被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地运走了,一船船的钢材被从韩国、乌克兰等地运走了,它们共同的目的地是中国。 这些来往穿梭的远洋货轮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中国可以吃掉全世界的铁矿石。
中国真的可以吃掉全世界的铁矿石吗?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长究竟有多快,就去参观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集团吧。2010年底,首钢将迁至河北唐山曹妃甸。首钢的发展故事折射出中国工业不平静的历史。
根据《南方都市报·地球周刊》报道,创办于1919年的首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企业之一,1949年后被国有化,成为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就的橱窗。 首钢博物馆的墙上挂着国家领导人戴着安全帽接见首钢工人的照片一一大跃进期间,周恩来参观了首钢,祝贺企业增产有方;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为了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来过这里。
从前,首钢是工人天堂、城中之城,现在它仍然有自己的报纸、电视台,还有在八平方公里的厂区内穿梭往来的内部公交车。 但是公司已经裁员18万,并且计划再削减6万,只留下2万个工作岗位。
它旗下五家子公司在深圳和香港上市,所得收益用来购买更大更好的设备。许多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工程-包括三峡大坝、国家大剧院“鸟蛋”以及飞跨上海黄浦江的吊桥-都使用它生产的钢材。
2007年这个工厂生产了800万吨钢,但是2008年,它被关闭,这是为改善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作出的牺牲。 但是,主体工厂的搬迁不会长期影响生产,首钢与另外一家国内钢铁公司合作,在距北京220公里的河北唐山市南边渤海湾一个小岛上建设规模更大的新工厂。
其初始产能达到将近1000万吨。 首钢还要在河北布局另外两个工厂,产量将从2003年的600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至少2000万吨。
该集团一名发言人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如此迅速,首钢的产品毫无疑问会有销路。 因此他们正在制定更长远的发展目标,以后产能可能会达到3000万吨之多。
很多公司都是这样想的。 按照产量排名,2006年首钢在中国所有钢铁公司中仅仅位列第九。 中国总共有7000家钢铁企业,这一数字是2002年的两倍。
200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6亿吨。 这个数字,比半个世纪前全民大炼钢的目标-1962年钢产量达到2000万吨,翻了整整25倍,而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年产钢6亿吨,还意味着中国钢铁产量是除中国外世界十大产钢国的总和,又是美国或日本的5倍。
自2003年以来,中国国内铁矿石的产量增长了一倍多,使中国又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国。 然而,这还是远远不够供应国内激增的钢铁工厂。
和钢铁行业同时飞跃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十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位次从世界第六猛升到第二。
詹姆斯·金奇观察到了中国不断崛起的高楼、不断变觉的道路、不断拓展的城市边界。 钢产量的提高,迅速上升的铁矿石、炼焦煤、锰、铜和水泥需求,正是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一一住房、办公室、工厂、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券商里昂证券亚洲分部(CLSA)的一份报告显示,总共占钢铁需求30%多的机械制造、汽车、造船和其他各类工业,对计算中国未来的原材料需求也很重要。
中国并不只是在近些年刺激了对原材料的需求。 1989年以后,中国占了全球粗钢生产增长的56%。但对卖铁矿石的企业而言,中国的作用更加重要了。1990年以后,中国已占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增长的82%,2000年以来则占了9%,因为2000年以后中国的地方钢铁生产开始起飞。2003年到2009年间,中国的钢铁产量增长率惊人,麦格里银行的研究报告(Macqua-rie Research)称,中国创造了“铁矿石历史上的最大牛市”。
剔除市场需求的因素,一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制于资源和环境这两大支撑条件。 但在资源支撑条件中,作为钢铁行业的血液,中国自有的铁矿石储量并不丰富。
根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评价(铁铜铝)》的统计数据,全国保有铁矿资源储量593.85亿吨(原始品位),已占用铁矿保有资源储量266.64亿吨(原始品位),未占用327.21亿吨(原始品位)。以现有储量作为2020年以前生产和规划的依据,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铁矿的累计可供储量分别为98亿吨(原始品位)和110亿吨(原始品位)。
中国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约有1/4为难选矿,其中97%为贫矿;含铁平均品位在55%左右,能直接入炉的富铁矿储量只有12亿吨左右,仅占全部储量的2%左右。 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而且中国铁矿石品位每5年还下降1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美、日等国经验,虽然废钢资源可以作为对铁矿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但是目前中国国内钢铁资源积蓄量非常有限,且大量钢材被用于建筑领域,这一领域的废钢回收周期至少需要30~50年,10~20年内不可能提供大量的废钢资源,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基于铁矿石的长流程生产模式来实现。
假设中国现已形成的铁矿石成品矿3.6亿吨(2008年)生产能力保持不变,加上在建和拟建将要形成的生产能力,预计2015年国产铁矿石成品矿将达到4亿吨,2020年国产铁矿石成品矿生产规模将达到4.2亿吨。 按照85%的实际开工率(2008年实际开工率)计算,2015年和2020年中国成品矿的实际产量分别为3.4亿吨和3.6亿吨。 因此,整体来看中国后备铁矿资源增长潜力不大,储量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滞后于消耗速度,保有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的年钢产量已经到达6亿吨,当中国年钢产量达到8亿~10亿吨时,至少年需铁矿石成品矿13亿~16.4亿吨以上(基于现有冶金技术)。假设国产铁矿石产量能维持在3.6亿吨(2008年水平),每年铁矿石供需缺口将达到约9.4亿~12.8亿吨,进口依存度将上升至70%以上。
从供给保障能力来看,中国铁矿石资源的供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和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中国的投资热潮,甚至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1 年至2009年间,中国钢铁生产增长了3倍多,从1.52亿吨增至2009年的6.3亿吨。
2004年11月经合组织(OECD)在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农业的报告中,引用研究结果称,2000年至2010年间,中国至少还有7000万至1亿农民将离开农业领域。“大量工人从生产率低的农业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制造业,这一转移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元素之一。”
目前,中国13亿人口中,约有60%居住在农村地区,但不是所有人都务农。 许多人居住在小村庄和镇上,给农民提供服务,但很少人的住所是结实的钢框架结构。尽管农民离开农村后,可能要花10到15年时间才能在城里住上一套房子,但农民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将持续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