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在人际交往或者经济活动中,人或者商品体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或者商品认知的障碍就可称为“晕轮效应”。它容易以点代面,也容易导致人们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产生相关联想,甚至会产生全盘性的肯定或否定。
例子案例
年轻时的普希金,曾狂热地爱着他的妻子。结婚之前,他的妻子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在他被爱情烧得发晕的头脑中,认为这样漂亮的女人必定也有着高贵的品格、惊人的智慧,也必能和他相处得融洽。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想尽办法要和她结婚,并拼尽全力去爱她,满足她的所有愿望,可没想到,结婚后,当他把自己充满才情的诗兴致勃勃地读给他楚楚动人的妻子时,妻子却总是捂住耳朵大叫:“不听,不听,我不要听!”还表现出一副很痛苦的样子。一提到外出游玩和出席豪华舞会,妻子总是兴高采烈,快乐无比。尽管不是很乐意,但不忍心拂她意的普希金还是毫不犹豫地抛下自己的创作,竭尽全力地哄妻子开心。为此,他不仅欠下了一屁股债,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普希金是一位文学巨星,可惜过早地陨落了,人们都认为这与他的妻子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了“第一美人”,他欠下很多债务,最后又为妻子决斗而死。但真正导致这一场悲剧的人,正是他自己。当初,仅看到了倾国倾城的容貌,普希金就认为她必定也有着非凡的智慧、高贵的品质,这种判断、评价他人的方法不仅缺乏理性,也很不科学。美貌不等于智慧,更不等于人格高尚。结果,片面的认识和评价导致事实并不如己所愿,美丽的妻子只存在于普希金的想象之中,只能借想象中的“全”来安慰自己接受现实中的“偏”,这个现象就被称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原属心理学范畴,后来也被运用到经济学中,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指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判断首先是从个人的好恶、局部印象甚至第一印象等出发,然后根据这些标准推论出这个人的其他品质的现象。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们采用了缺乏理性和科学依据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法。
在经济社会中,“晕轮效应”常出现于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之时,若考核者对被考核者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那他对被考核者整体的评价就会有所提高;反之,对绩效要素的评价低,考核者对被考核者整体的评价也会比较差。这种“晕轮效应”的产生,极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事实上,我们在进行各种消费活动的过程中,有时“晕轮效应”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购买化妆品时,我们就很可能因自己喜欢的明星做的广告而对某一产品本身失去理智的判断。如今市场上,化妆品品牌琳琅满目,普通消费者都很难鉴定到底哪个牌子的产品最好。这时,媒体上明星代言的化妆品广告往往会吸引不少人的眼球,接着,很多人会去买那些漂亮、帅气或者自己是其粉丝的明星代言的产品。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爱屋及乌”,而这正是晕轮效应的体现,对某一事物及与其相关的其他事物都作出了不够全面的主观评价。
事实上,明星的代言并不代表商品的品质,即使该商品质量真的很好,那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所以,作任何购买决定时,我们不能只看广告,更不能因喜欢哪个明星而青睐其代言的产品,否则我们可能会承受晕轮效应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如产品质量不好、不符合自己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