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业化或称为:非工业化、逆工业化。其本质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制造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是 27%(1973年,比美国晚8年),而到1994年则下降到23%。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就业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则从1960年的56%上升至 1994年的73%。从1960年开始,其他发达国家均出现类似现象。
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去工业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区以及那些以资源为基础、传统的衰退产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这些地区出现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二是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
三是,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虽然日本人一向有危机感,虽然“油断”和“列岛沉没”的噩梦时时使日本人担忧不已。但是,自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仍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仍然在谷底徘徊了20年而不能自拔。曾经发生的丰田汽车召回事件更对日本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大大地刺激了国民的神经。日本向何处去?——日本人惶恐不安。
就当今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现实来看,只有美国已经真正实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去工业化”,在这之后美国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了以金融为立国之本的局面。
凭借着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人以金融为法宝呼风唤雨,积累了巨额的物质财富,维持了国民极高的生活水平,而日本对此无疑是艳羡不已的。很多日本人都明白,在金融立国方面日本恐怕力有不逮。何况,本次金融危机已经暴露了以金融主导国民经济的风险性、脆弱性,美国人自己也察觉到这一点,奥巴马政府目前所推行的政策已经有“再工业化”的趋势。在除金融业外的其他现代服务业或者高端制造业上下工夫,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所谓“不可抗拒的中国竞争力”是头脑发热的臆想,因为真实劳动力成本必然会随着生产率提高。
其次,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业岗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的相对疲软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而不是源于贸易赤字。
第三,即使原材料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有极大影响,对于真实收入水平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总之,有关去工业化和廉价劳工的世界竞争的担忧并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