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J·席勒就曾经说过,正是货币幻觉导致的错误逻辑催生了房地产泡沫,“人们大都只记得几年前买房时的房价,却常常忘记了其他商品的价格,错误地认为房价比其他物价涨幅更大,从而夸大房地产的投资潜力。”
比如在房市上,A和B分别花了4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然后再转手卖掉。在A卖房子的时候,碰上了25%的贬值率——商品和服务平均降价25%,所以,A的房子只卖了30.8万元,比买价低23%。而B卖房子时,物价刚好上涨了25%,结果房子卖了59.2万元,比买房价高23%。很多人都认为B比A赚得多,其实不然,A才是赚得最多的那个,把通货膨胀的因素算在一起,A所得的钱的购买力实际上增加了20%。
其实,我们的每笔收入都可以用纯粹的货币额来表示,也可以用当前通货膨胀率把它折算成实际价值,这将得到一个实际收入,它更准确地指示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而患有货币幻觉毛病的人常常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上的变化,却不会注意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不只是个人,在股市上也存在类似“货币幻觉”的现象,经济学上通常把它称之为“绝对价格”货币幻觉。
当一个股票或者投资品种绝对价格较低的时候,投资者总会认为其是便宜的,按照逻辑,既然便宜,那么这个“便宜货”就有了上涨的理论基础。既然便宜,绝对价格低的东西自然广受投资者欢迎。
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股票的估值对一般股民太过复杂,把绝对价格高低作为估值贵贱的替代是想当然的选择。市场的种种缺陷又让这种错误不仅不被纠正反而强化。但是这里想强调的是,股票或权证的价值与其绝对价格高低并没有多少关系。
还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人民币升值也会给普通百姓带来货币幻觉。
因为根据金融常识,人民币的升值,名义上可能意味着你的钱包里的钱更值钱了,但这种简单计算的前提之一是你的消费和投资必须纳入“国际循环”,产生不同币种的交换行为,否则你很难直接感受到这种“财富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打算与外币进行兑换和交易,你的钱包并不会因为汇率的升高而鼓起来。
因此,尽管理论上、名义上中国人比以前有钱了,但你却只能购买同样价值的国内商品,这就是“货币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