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名词解释与经济学原理

2020-02-1416:13:49看不见的手名词解释与经济学原理已关闭评论

名词解释

据圣经《但以理书》记载: 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宫中设盛宴,正饮起见,忽然显出一只手,在宫墙上写下三个神秘的词:弥尼、提克勒、 毗勒斯。 众人不解其意。 先知但以理说: “你冒渎天神,为此, 神放出一只手, 写下这些字。 意思是: “弥尼'一一你的国位已告结束, “提客勒' 一一你在天秤里的分量无足轻重, “毗勒斯'-一你的国度即将分裂。”

受此启发,亚当 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这一命题的含义: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 有一只 “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更大。这只 “看不见的手” 实际上就是人们自觉地按照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并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 的原理自提出以来对经济学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在当时,即使到现在, 斯密的观点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

1787年,亚当 ·斯密到伦敦与他的忠实信徒、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皮特见面。 斯密是最后一个到达会面地点,当他一进屋时,所有人都起立欢迎他。 斯密说: “诸位请坐。 "皮特回答说:“不,你坐下,我们再坐,我们都是您的学生。 ” 皮特对斯密如此恭敬,原因在于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当时各界名流奉为经典。

“看不见的手” 的原理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 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后来, “看不见的手” 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

亚当 ·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产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 ,决定产量和质量。 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

通过“看不见的手” ,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

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

“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看不见的手” 揭示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悖论,认为在每个参与者追求自己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原则,以及由理性经济人原则支配的理性选择。 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作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作销售决策。

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 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 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作出各自的决策。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