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需求量的分析,不能脱离经济现实,必须考虑经济总量指标的变动,经常涉及的指标有:
总产出: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经常使用的总产出指标。
总收入:
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 社会总产值 ? 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宏观经济学认为,总产出和总收入是相等的。
价格总水平(一般价格水平):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年或月)内全社会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目前,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的大小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快慢,所以政府都非常关注这个指标。一般都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以某一时期的价格为基期价格)。 计算比较简单,比如我国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616 87.9 亿元(按1990 年价格计算,以下同),而2004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67548.2 亿元,因此2004 年的经济增长率就是0.095,用百分数来表示就是9.5%。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为物价总水平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报告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