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除金银的货币地位的进程中,蓄谋已久的国际银行家们采取的是先易后难、 “先银后金”的战略方针。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初, 世界上已经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在使用白银作为货币,而对于美国 这样超级发达的金融帝国,“摘除白银” 不过只是一个局部手术而已, 它所遭遇的阻カ和波及面都是非常有限的。
黄金是世人公认的财富的最终形式, 而从它的本质上看, 它也是唯一的、 高度敏感的、 深负历史传承的“政治金属”, 所以黄金的问题要比白银的问题复杂和困难得多。 一旦黄金的问题解决不好, 那么就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金融风暴。 而就在白银战役尚未结束之前, 就必须要同时稳住黄金这边的战线。
由于美联储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通货膨胀政策导致其货币发行严重超量, 所以导致了金银的 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样, 在美国国内就需要财政部出面以压低金银价格来稳定经济, 在国际上则必须有一个相对应的组织来代行财政部的功能, 以负责向市场抛售黄金,最终将汹涌的黄金攻势压制在滩头阵地。
20世纪60年代航空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地球变"小” 了, 也使得那些国际银行家可以经常碰面, 以秘密商量全球的金融对策。 而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就自然成为了他们著名的“巴塞尔周末” 会议所在地。
1961年11月,经过密集协商,国际银行家达成一个“高明”的计划, 由美国和7个欧洲主要国家建立了 “黄金互助基金”, 它的主旨就是压制伦敦市场的黄金价格。 该基金由参加国的中央银 行出资, 总额为 2.7亿美元的等价黄金。 其中美国最为财大气粗, 独家承担一半, 德国战后经济腾飞, 但作为战败国自觉矮人一截,所以认捐数额仅次于美国, 达3000万美元。 英、 法、 意都是 2500 万美元, 瑞士、 比利 时与荷兰为 1000 万美元。 由英格兰 银 行负责实际操盘, 先由它自己的金库垫支黄金,然后月末和其他入伙的央行按比例结算。
“黄金互助基金" 的首要目标就是,在金价超过35.20美元时,予以迎头痛击, 绝不允许越雷池一步。 35.20美元的价格中包括了从纽约调运黄金的运输成本。 所有参与该基金的中央银行都保证不从伦敦市场上购买黄金,也不得从南非、 苏联等第三国购买黄金, 美国还保证在任何可能的 情况下, 游说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也采取同样的政策。所有有关“黄金互助基金” 的内容在当时均为最高金融机密,与巴塞尔国际 清算银 行的传统秘密会议一样, 不得有任何书面记录,一张纸片的记录都不允 许。 任 何协议都是口头达成, 就如同老摩根以握手和口头协议来完成巨额交易一样, 国际银行家 们的口头承诺拥有与法律合同同等甚至更高的约束力。
"黄金互助基金" 在开始运作的最初几年里大获成功, 甚至好到完全超出预先的想象。黄金生产大国苏联1963年秋农业严重歉收, 不得不大量抛售黄金来进口粮食,苏联在1963年最后一个季度总共出售了惊人的4.7亿美元的等价黄金, 大幅超过黄金互助基金的全部黄金家底。 在21个月之中, "黄金互助基金” 的黄金弹药库暴涨到13 亿美元, 国际银行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
但是, 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导致了美联储不断加大美元的供应量,洪水泛滥的美元很快就吞噬了“黄金互助基金” 的盈余和大部分家底。 眼看大势已去的法国率先退出“黄金互助基金”不仅如此, 法国政府加紧把手中的大把日渐丧失购买力的美元换成黄金, 从1962年到1966年,法国从美联储手中兑换了近30亿美元的黄金并运回巴黎储存。
到 1967 年 11 月底,"黄金互助基金” 总共损失了 10 亿美元的黄金,接近900 吨。 此时的美元已遭遇了世界范围内的信心危机。 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终于沉不住气了, 他想做点什么。在约翰逊总统身边有一群国际银行家作为他的高参, 他们反复向总统灌输一个主意: 那就是长痛不如短痛, 与其这样一点一点被其他国家吸干黄金储备, 不 如孤 注一掷搏一把, 拿出全部黄金家当, 把伦敦金属交易市场给淹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黄金对美元升值的问题,重拾世界对美元的信心。结果, 约翰逊接受了这个近乎疯狂的建议, 美联储的全部黄金储备就这样被押上了 这场空前规模的赌桌。
上万吨的金砖被装船运往英格兰银行和纽约美联储银行, 准备给看好黄金的全世界投机者一个惨痛的教训。 如果计划顺利, 英格兰银行和纽约美联储 银行 将联手海量抛售黄金, 造成黄金突然超量供应,将金价打到35美元以下,如此投机者势必陷入全面恐慌, 并最终击穿他们的止损线, 造成更大规模的抛售黄金。待彻底打垮黄金买家的人气之后, 再以低价逐渐买回黄金, 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黄金还回金库。 看起来, 这实在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
就在1968年年初的几个星期之内, 该计划付诸执行。 可是, 让约翰逊总统和所有人极度惊骇的是-一市场竟全部吸收了黄金的卖盘。 该役, 美联储总共损失9300吨黄金。 如此, 酷爱权力却输得一塌糊涂的约翰逊总统不久即宣布不再竞选总统连任。
1968年3月,“黄金互助基金”已陷入崩溃的边缘。 尽管美国也使出 浑身解数想要挽救局势, 可是最终却未能挽救“黄金互助基金" 破产的命运。1968 年 3 月 17 日 , “黄金互助基金”计划终于关 门大吉了。 而伦敦黄金市场应美国要求关闭了整整两个星期。在美联储黄金大战惨败的同 时, 越南战争的情况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1968 年 1 月 30 日越南游击队对南越30个省的省会同时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甚至占领了西贡境内的一些重要目标,顺化古都也被攻陷。 基辛格认为,这次进攻虽然北越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但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却是北越的最大败笔, 他建议美军采取大规模反攻,以改观战争形势。 可是让基辛格扼腕长叹的是, 约翰逊总统放弃了这样一次机会。 因为此时在金融战场上惨败的约翰逊, 已经丧失掉了坚持越南战争的底气。
伦敦黄金市场的惨败,让美国的决策精英们陷入了全面恐慌,而坚持金本位的保守人士与要求废除金本位的主流派由此产生了激烈争论。 但双方都认为在如此混乱的金融局面下, 越南战争该收场了.
于是, 美国的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发生根本转变。1968年2月27日克朗凯特“预言” 美国将会失败。 华尔街日 报质问 “事态是否已经弄乱了我们原先可驾驭的目标? 如果还没有准备好的话,美国人民应该准备接受越南事件的黯淡前景".《时代周刊>3月15日说:"1968年已使得美国人觉悟到,在越南获 胜, 或甚至只取得有利的局面, 已经不是(美国)这一世界强权国家力所能及的了。" 这时, 熟睡已久的参 议员们也苏醒过来, 富布赖特议员开始质疑:“政府有权不经过国会同意就扩大战争吗?"曼斯菲尔德则宣布:“我们在一个错误的地方, 从事一场错误的战争。
1968年3月31日, 约翰逊宣布对越南北纬20度线以北地区中止轰炸行动,他还表明不再增派大量军队前往越南, 并宣称“我们在越南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消灭敌人”。他又宣布放弃竞选连任总统。
以此不难看出, 越南战争结束的本质原因乃是伦敦黄金战场的惨败导致统治精英阶层的金融 “底气” 损耗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