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经常说一句话:“算计不到就受穷。”这也是中国百姓朴素的“理财”观念。但有时候算计来算计去,钱反而越算越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国外的理财专家称人有时会陷入一种“过于算计”结果却为算计所误的理财盲区。比如小王和小李分别花4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后来又先后卖掉了,在小李卖房子时,当时有25%的贬值率——商品和服务平均降低25%,所以小李卖得30.8万元,比买价低23%。而小王卖房子时,物价上涨了25%,结果房子卖了49.2万元,比买房价高23%。大多数人都认为小王比小李做得好,但事实上,小李才是赚钱的一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他所得钱的购买力增加了2%。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看不到这一点呢?因为大多数人的脑中都有“货币幻觉”的存在。
由这一个例证中,我们不难得知,“货币幻觉”实在是人们“不知货币真面目,只缘身在货币中”的典型表现。
常常我们会忽视那些明显已经被通货膨胀扭曲的信息,冲动地把心理价位抬高到实际价位之上,这就是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可能使潜在买家相信房价会一直上涨,从而认为房地产是不错的投资选择。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认为,正是货币幻觉导致的错误逻辑催生了房地产泡沫,“人们大都只记得几年前买房时的房价,却常常忘记了其他商品的价格,错误地认为房价比其他物价涨幅更大,从而夸大房地产的投资潜力”。
“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他告诉人们,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
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争论货币幻觉是否真实存在,说得更通俗一点,即经济交易中是否存在非理性的影响。著名货币理论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假定,雇主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他们支付工资或者购买商品时会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换句话说,他们能准确判断一种商品的真实价值。
在通货膨胀起初发生时,个人无法了解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的程度,只能凭借自己接触的本地区的少数商品的价格来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物价信息就是不完全的,个人只能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货币收入上,这样就容易产生“货币幻觉”。比如,职场人士在与企业进行工资谈判时,就可能将企业允诺的名义工资上升幅度当作实际工资的上升幅度。而实际情况是,因为通货膨胀已经发生,实际工资并没有上升,也就是说实际你得到的购买力并没有上升,甚至还有所下降。这样,企业就通过货币幻觉获得了额外利润。
货币幻觉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从企业的角度说,企业获得的额外利润实际上也是一种幻觉。公司在计算净利润时扣减的利息成本和折旧等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而收入却是包含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它给人一种公司盈利加速的错觉,而投资者如果没有考虑上市公司的盈利可能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那么便会受到刺激,加大对股票的投资。这样就造成投资趋热,推动通货膨胀的加剧。
所以宏观政策应该有意识地保持货币幻觉。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产出效应,二是价格效应。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投资趋热,首先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价格最先上涨。如果一个扩张性货币政策最后是以通货膨胀来换取产出增长,我们就说这种政策有着暂时的“货币幻觉”。这么做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因为货币幻觉一旦消失,就将爆发全面的通货膨胀。
那么货币幻觉什么时候会消失呢?一般认为,货币幻觉只是在通货膨胀的形成阶段比较严重,一旦通货膨胀普遍化和为大众普遍意识到以后,货币幻觉就会逐渐消失。
另外,货币幻觉在汇率上的影响也十分值得重视。这一点上要强调名义汇率与有效汇率的区别。比如,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但对“一揽子货币”来说,美元对欧元、日元的大幅贬值,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其实是轻微贬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测算显示,除去通货膨胀因素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2006年7月比上年同期贬值1.6%,就是货币幻觉的最好反映。如此种种“货币幻觉”,可能会使国家的货币政策被扭曲,并降低货币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福利所带来的利好程度。对于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升值,就有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失业与过剩劳动力,采取名义汇率升值的做法不仅不能减少贸易顺差,反而会使劳动者的利益普遍受损,因此有损国民福利。
货币幻觉在通货膨胀形成时期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影响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需要对此加以更加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