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什么是M0、M1、M2

2020-02-1211:50:32货币供应量:什么是M0、M1、M2已关闭评论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对M0、M1、M2一知半解。平常我们听报道M1大于M2时,国民经济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当M2大于M1时,股市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那么,M0、M1、M2这三个神秘的数字各自代表的是什么呢?

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在现代经济中,各个国家只有一个银行可以印钱,那就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把印出来的钱贷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把钱贷给企业或者个人收取利息。中央银行再从商业银行回笼货币,烧掉一部分现钞,又印一些新钞,维持心目中理想的现钞总数。大部分贷款是用票据或者电子形式大额走账的,并没有对应的现钞,总数会大大高于M0的数量,就是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例如,支票、活期存款算M1,M2包括M1,还多出了机构存款这样的大头。

下面我们详细解释一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以M0、M1、M2为框架的体系。

M0=流通中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生活中,M0与消费密切相关,它的数值高证明老百姓手头宽裕、富足,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更高;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而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货币投放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外汇占款投放,二是通过银行信贷投放。它们的投放增长越快,M2的增速越大。那么M1、M2与股市涨跌有什么关系呢?

货币供应与股市之间的实证关系表明,M1增速与M2增速之差与上证指数呈现明显的正向关系,与上证指数走势的相关性最高,在两者增速之差达到高点时(2000年、2007年),上证指数到达阶段性高点,在增速之差到达低点时(1999年、2005年),指数也处于阶段低点。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货币供应的各个层次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

第二,在一般情况下,M1和M2增速应当保持平衡,也就是在收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的环境下,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这也符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对三大动机的解释。历史规律表明,每当M1大幅度上升,都推动了经济升温,或引发投资过热,或通货膨胀,或股市上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M1增长超过M2增长速度是产生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

第三,如果M1增速大于M2,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景气度上升;如果M1增速小于M2,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

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货币投放渠道有两个:一是外汇占款投放;二是通过银行信贷投放。货币投放增长得越快,M2的增长率也将越大。

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一般可以通过M1和M2的增长率变化来揭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M1的增长率高于M2的增长率,则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地类型资产收益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更多的人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提出进行投资或购买股票,大量的资金表现为可随时支付的形式,使得商品和劳务市场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

影响M1数值的原因很多,例如股票市场火爆就会影响到M1的数值变化,很多人会将定期存款和部分资产变现投放到股市,促使M1加速上扬。

反之,如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M2的增长率较M1的增长率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可以随时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期存款大量转变为较高利息的定期存款,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部分转变为流动性较弱的部分,这无疑将影响到投资,继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M1和M2应协调增长,它们其中任何一个数值的极速上升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决策层制定相应政策来调整它们的增长率差。

消费增速下降与居民储蓄增速加快并存。居民的收入,一方面用于消费,一方面用于储蓄,而储蓄的方式,可以选择货币资产(主要体现形式为定期储蓄),也可以选择金融资产,如股票或者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

从居民收入及分配去向看,居民储蓄(特别是定期储蓄)的增加可能来自于三个方面:收入增加、消费减少、其他金融资产的减少。由于缺乏收入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数据,我们很难确定,居民储蓄的增加主要来自于那个方面。

但是,有这样一个事实值得注意。2004年10月29日,央行加息后,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上升。而且,定期储蓄涨幅更大,与此相对应,社会消费增长幅度2005年有所下降(我们这里的分析都是以货币来度量,不需要考虑物价因素)。

从时间上看,居民定期储蓄增幅加快,主要原因在于存款利率的提高(当然还有物价的走低),与此相对应的是2005年消费增速开始下降。也就是说,在当前CPI涨幅较低的情况下,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已使得居民选择更多的储蓄,这对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是不利的,消费的增长不甚乐观。

通常,央行会根据这三个货币供应量的指标,来判断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是不是合适,进而调整货币政策,比如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等,以求达到经济平稳、物价稳定。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