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有一次给病人做癌症手术,打开后发现切不了,只好再缝上。医生去跟病人解释情况,那病人听不懂那些术语,坚持认为只要手术过了,病就该好了。医生只能让其出院,一年后回访,病居然真好了,癌细胞消失了。这个医生原来是医学博士,后来接着读心理学博士去了。
同样程度的感冒,你觉得是买贵的感冒药还是便宜的感冒药会好得更快,还是说效果一样?
我想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效果一样了! Sorry,是贵的那个有效,哪怕药的成分一模一样,贵的那个也会更好。二十多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医疗实验室就曾做过这个实验。结果显示,吃贵的感冒药就是好得快!
那么,想想你平时感冒时,都吃什么感冒药呢?是3毛钱一片的芬必得,还是1元钱一片的感康?还是24.7元一小瓶的小白氨酚麻美糖浆?也许,你会不承认,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购买价格高、广告多的感冒药,而不愿意购买廉价感冒药。就算是医生不主动向你推荐,同一个制药厂生产的感冒药,你也更倾向于选择价格高的那个!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价格高的感冒药一定就好吗?那倒未必!因为,感冒药实际上没有优劣之分,疗效与价格也并不成正比,区别只在于包装和生产厂家的不同。有来自英国的药品警告表明,吃感冒药仅仅是起到暂时缓解症状的功能。如果是这样,再谈它的贵贱还有什么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药品要买贵的,保健品也要买贵的,化妆品要买贵的,人寿保险、车险、房子也都是贵的好……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会以价格决定是否购买呢?
首先,这是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固有观念——一分价钱一分货。很多人都相信价格高的质量就是好,价格低的质量不好。比如,阿迪达斯、耐克等都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同一个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衣服,贴上了国际品牌的牌子能卖上七八百元,而贴上国内品牌标签的却只能卖三四百元,没贴的就只能在淘宝上卖百十块,难道它们的质量有差别吗?那些过季打折出售的衣服,质量就比没有打折时差了吗?
许多人都会认为,知名品牌的商品确实比一般品牌的要好,价格也高得多。但多数时候,都是我们的心理在起作用。我们都有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都会觉得高价的感冒药就是能治病。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当我们吞下那粒很贵的药片时,在心里就会认定它肯定比便宜的管用!
这样一想,自然精神百倍、信心十足,再加上生活作息及饮食的调理,自然有助于疾病的好转。那么当感冒好的时候,你就更加坚信贵药就是比便宜药好。而且,很多医生发现,有些病人在疼痛难忍的时候,即使给他注射的是葡萄糖,但是只要告诉病人已经给他注射了很贵、很管用的止疼药,那么再询问病人感觉怎么样,病人就会回答说疼痛减轻了不少!
这就是安慰剂效应的神奇之处!
还有个实验,科学家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一天这样做几次,连续进行几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猜猜发生了什么?像吗啡一样,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有时候,一些平常的东西会因为心理原因而具有强大的威力。只要病人真的相信那个药能够治好病,就能体会到他们所相信的,并因此痊愈。
见证了心理作用的神奇,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应该如何理性消费呢?
这就要了解自己所要消费的产品性质。比如药品,选对的就比选贵的要好。因为买药是为了治病,只要能治病,贵的、便宜的都可以,国内的、国外的都可以,并非一定是要买贵的。比如补钙产品,国家药监局发表的公告显示,市场上所有补钙产品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区别。贵的不一定就好。当然特殊病需要特殊药则另当别论。
还有很多女孩子,买化妆品总是倾向于买国外的、买高档的。我对此不敢苟同。我25岁之前都用郁美净,皮肤同样水灵灵的,而有些人即使用了欧莱雅,如果天天熬夜的话,同样也会使皮肤衰老。有一次我在一个高档化妆品柜台看到一个女孩正跟店员理论,吸引了很多人观看。原来女孩子前一段时间花了六百多元买了一款国际知名的化妆品,结果发生过敏,浑身都是红点,最后还打了好长时间的点滴。小女孩气不过,就过来找卖家理论,结果卖家也不承认是自己的原因,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所以,化妆品也是适合自己而非贵的更好。当你相信自己是最美的,精神焕发之下,能不为自己的形象加分吗?
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就能成为什么样子。安慰剂效应也是吸引力法则中的一种,这种神秘的力量,你要不要尝试一下呢?
tips:屏幕用豆绿色真的可以保护眼睛?维C真的能防止感冒?木瓜真的可以丰胸?牛奶真的能催眠吗……唔,牛奶可催眠主要是心理上的安慰剂效应。牛奶中的确含有能助人入睡的L-色氨酸,但其含量并不足以助人入睡,且牛奶中的色氨酸并不能很好地被大脑吸收。与其靠牛奶催眠,不如在睡觉前吃个清淡的夜宵,或是洗个热水澡,效果来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