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还经常听说,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脱节而导致的。
这听起来也是很高深的道理,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所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的本质,都跟货币的价值脱离了它所量度的实物的价值就会出问题是一样的。
货币的价值怎么会脱离实物的价值呢?
这就是货币理论所研究的问题。
前面说了,货币的价值来自于它所交换的物品,具体是怎么来的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例如一个国家有100单位的物品,这个国家的政府发行了100单位的货币来协助这100单位的物品的交易。这样,这个国家有100单位的货币去购买100单位的物品,于是平均每单位物品的价格是多少?对了,是100/100=1。这就是所谓的物价水平——不是某个物品的具体价格,而是所有物品整体的平均价格水平。这样,面值为1元的货币,平均来说能购买到1单位物品,这1元货币的价值就来自1单位物品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1单位物品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类生存或生存得更好的用途。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1元的货币量度了1单位物品的价值。
但是,想象一下以下的情况。
上述的国家那100单位的物品没有任何变化,可是政府却多印了100单位的货币,也就是现在这个国家里总共有200单位的货币。这样,现在这个国家里有200单位的货币去购买仍是100单位的物品,于是平均每单位物品的价格是多少?对了,是200/100=2,物价水平上升了。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这么简单!一定是因为货币的数量与实物的数量脱了节,导致物价水平上涨。这也是一切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脱节导致危机的本质。这时,1单位物品的价值用货币来量度变成2元,反过来说,就是1元货币的价值已经下降为1/2单位物品。由此可见,所谓的货币价值,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货币的购买力。
货币的价值既然实际上来自于物品,则物品数量没有增加的话,它的数量就不应该增加,否则它单方面地增加,并不能“自我增值”,反而只会导致它的自身价值(购买力)下降,也就是货币贬值。顺便说一句,对内的通货膨胀,跟对外的货币贬值是同一回事,都是货币的价值下降。对内是货币与国内的物品交换;对外是货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与其他国家的物品交换,因为其他国家的货币是与它们国内的物品交换的。如果其他国家的货币价值不变,一国的货币价值却下降了,当然一定会表现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
其实这个道理用常识想一下就能明白。如果货币自身是有价值的,不依赖于它所交换的实物,那岂不是多印钞票就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啦?这样还哪用得着那么辛苦生产新的产品?不如全国的工厂、商店都关门歇业,只需政府开动印钞机源源不断地印货币就行啦?
因此,货币的价值要稳定,货币的数量就要尽可能严格地根据物品数量的变动来变动。如果物品增加了10%,如从原来的100单位增加到110单位,这时货币就可以随之从100单位也增加到110单位——不能多,也不能少!增得比物品多,多出的部分又会导致通胀;增得比物品少,不够的部分则会导致通缩。总之,想要一个国家物价水平稳定,既无通胀,也无通缩,就要让货币的数量变动如影随形地紧跟着实物的数量而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