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死画值钱

2019-12-1707:56:43经济学:人死画值钱已关闭评论

记得有一篇美国作家写的短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画家总不得志,作品卖不出去。 于是,他和朋友策划了一个骗局,宣称该画家已死,并请一些评论家对其作品进行狂轰滥炸式的赞扬。 于是,这些原本卖不出去的画价格狂升,他们着实发了一笔财,但已成名的画家却无法以原来的身份生活并作画了。

人死画才值 钱这并不奇怪。 印象派大师凡·高生前作品无人问津,死后却卖出了天价。 当然小说中的情况实际是为钱而“死” 的骗局。设计这个骗局的人也许并不懂经济学,但他们却按经济学原理策划了这场戏。 价格取决于供求,要想控制价格,必须控制供求。在这个骗局中控制供求的中 心是让画家死。 换言之,画家之死既影响需求,又影响供给。

先来看需求。 人们购买艺术品来源于两种需求:欣赏和投资,买一幅画挂在客厅或卧室里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为了欣赏而买画时,需求取决于购买者对画的主观评价。 但人对一幅画的评价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欣赏时的感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别人评论,尤其是评论家的影响。一幅平常的画,被评论家(尤其是著名评论家)吹捧之后,也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高了购买者的主观评价。 从众心理在评价艺术品中相当明显。 在 这个骗局中先让画家“死”,然后再请评论家吹捧,这样,无疑会提高艺术品购买者对这个原本不知名的画家的关 注。 重新审视他的作品,给予较高的主观评价,从而对他的画的需求 增加了。 需求 增加会使价格上升。

艺术品的另一种需求是投资。 许多人购买艺术品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保值与升值。 在各种投资物品中,有价值的艺术品升值的速度最快。 投资的收益在未来,所以,出于投资动机买画的欲望取决于对未来升值的预期。 对艺术品的这种投资有很大的投机成分。一个画家死后,人们对其作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及未来升值前景都是一种猜测。 猜测的英文原词就有投机的含义。 画家之死引起人们对其作品升值的预期,评论家则可以为这种升值的猜测火上加 油。 人 们预期该画家的作品未来价格会上扬,这种预期使购买者增加,这就推动了它现在价格的上升。 现在价格的上升又推动预期价格上升。 这样的互相 作用就把已死画家的作品炒到了天价。

需求的增加固然可使价格上升,但供给的增加会使价格下降。一旦供给不变,价格就只取决于需求,取决于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 如前所述,一旦画家的画被炒热之后,现期与预期价格都上升,在那种投机气氛下,需求欲望是很强的。 那些喜欢收藏艺术品的富翁和从事艺术品投机的人购买能力也是很强的。价格狂升就有了可能。 让供给不变的方法则是画家死去。 所以,小说中的画家就只有“死路一条" 了。 物以稀为贵的原因正在于此。 也正因为 这个原因,这个骗局的关键是要公开宣布画家的死亡。 如果在此之后再把这个画家的画毁掉一些,留下的精品会更值钱。

有人认为价格取决于物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劳动时间是很难衡量的,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换算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在市场经济中决定价格的只能是供求。一个画家作画用的劳动是既定的,但生前不值钱,死后才值钱,这能用劳动量来解释吗?

许多已去世的画家的画卖出了天价已经司空见惯了。 许多人从事这类艺术品投机(也可以称为投资),或成功,或失败。 尽管这些现象看来令人 眼花缭乱,其实用一个简单的供求工具就可以讲清楚。 市场经济中许多物品的价格令人费解。 有些有用的东西很便宜,有些无用的东西却很昂贵,有些用了大量劳动的东西不值钱有些 耗费劳动并不多的物品却价格高昂。 但只要用供求关系一分析也就不是什么难题。 正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学供求分析是经 济学的基本工具。 正如西方谚语所云:你要使一只鹦鹉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只要教会它说 “需求"与 “供给" 就可以了。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