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彼得·林奇个人投资经验-成功总有原因
《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彼得·林奇回顾了 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3个阶段:从0.18亿~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140亿美元的晚期,揭示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
(1)要比别人更勤奋,更能吃苦。
毋庸置疑,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金龟一样。 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 ”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便找到足够的金龟,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
林奇的勤奋是有数据可查的。 他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3英尺高;几乎每天晩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
(2)要重视对上市公司的深入调研。
林奇相信必须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才能更好地做出投资选择。 在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他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对上市公司的电话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
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2家上市公司。
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你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有用。
(3)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林奇告诉我们:"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 因为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 "纵观林奇的投资历程,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都是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来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不仅如此,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林奇还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