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囤积居奇新解

2019-12-1707:43:57经济学:囤积居奇新解已关闭评论

记得上小学时读过一本揭露奸商的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奸商如何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幼小的心灵里对“囤积居奇” 这个词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长大后知道囤积居奇与投机相关。 至今在中国标准词典中这些词仍然是贬义词:“投机”是“利用时机牟取私利”;“投机倒把”是“指以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牟取暴利”;“囤积居奇”是投机商人为了等待时机高价出售而把货物储存起来。 这些解释都引自1996年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说来不好意思,市场经济改革这么多年了,观念仍停在我儿时的水平上,这说明传统的力量是何等强大。

与中文相比,“投机"(spec-ulate)的英文原义是“思索”和“推测”,“投机倒把”译为英文是“engage in speculation"直译出来是“进行思索或推测”,一点也没有咱中文的意思了。 在经济学中,投机就是利用自己对未来的推测从事有风险性的活动,当然目的是“私利”。但“私利”并没有任何贬义,是理性人的正常经济行为目标。

先来看看跨时期投机,即我们所说的“囤积居奇”。 对农产品的需求是较为稳定的,但在不同时期供给并不同,这就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 农业丰收时,供给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歉收时,供给大量减少,农产品价格上升。 囤积居奇正是在农产品价格低时大量购进,农产品价格高时大量出售,从中获利。

这种行为有风险,因为如果长期丰收,囤积者要支付保管费,而价格上不去,囤积的东西就不能居奇,而要成包袱了。 囤积者在价格低时购进,使需求增加,从而价格下降的程度会减少;在价格高时卖出,使供给增加,从而价格上升的程度会受到抑制。 这样,价格波动的幅度会减少。

如果这种投机活动是充分的、及时的,农业丰收时与歉收时的物价差应该是保管费用。 在这种农产品市场上,投机活动越多,囤积居奇的 “奸商”越多,价格也越稳定。

再看看跨地区的投机,即我们所说的投机倒把,或长途贩运。如果A地农业丰收,价格则下跌;B地农业歉收,价格则上升。 看到这种价格差的“奸商”就会从事长途贩运,从A地购买便宜的农产品到价格高的B地出售,从中获利。 这种投机活动的最后结果是A、B两地的价格差为运输费用。

国内市场的统一价格正是在这种投机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投机者的利正来自这种长途贩运的劳动与风险。 这种在不同市场上利用价格差进行的投机活动称为“套利”活动。在现实中,许多产品的世界价格、汇率、利率正是通过套利而得以一致,形成单一价格。

可见这两种投机在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一个市场上投机活动越活跃,市场也就越稳定。 投机活动,无论是物品市场上、外汇市场上股票市场上、资本市场上,还是期货市场上,看起来似乎乱糟糟的,实际上最终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投机产生于市场经济,是市场本身自发形成的一种稳定机制。

投机活动在市场中不仅稳定了市场,减少了波动,而且也承担了风险,是分摊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 比如新的高科技企业通常在债券或股票市场上筹资。 这些企业的前途并不如老企业那样稳定。 购买这些企业债券或股票的人是根据“预测”进行投机,企业成功了获得作为风险贴水的报酬,失败了则要承担损失。 没有这些投机者,没有股票与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活动,这些企业如何起步?

投机者为稳定市场和承担风险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活动是市场所需要的,获利有何不合理?许多人看到的是他们得到的暴利。他们的利的确高,但之所以高,无非是因为想进行投机活动的人少。人们一般是喜欢回避风险的,投机者从事常人不愿意从事的活动,收益高很正常,何况他们部分收益还要作为可能发生的亏损的补偿呢!如果每个人都把投机作为和其他正常无风险行为同样的事,人人都去投机,暴利也就没有了。

可惜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愿意从事投机的人总是极少数。时代发展到今天,对囤积居奇的旧观念真该改改了。字典上对投机及相关词汇的解释也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重新定义了。语言是有时代性的,旧的解释实际是封建社会中“重农轻商”和计划经济下“重生产、轻流通”的反映。 “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更新这些词的含义,更新观念,才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