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美味酱菜香飘五百年

2019-12-1707:23:20六必居:美味酱菜香飘五百年已关闭评论

“六必居”的字号来历

提到六必居,我们就会想到咸甜适口的酱菜,六必居的酱菜在北京是出了名的,至今,到北京出差,访友的人还不忘买一些六必居的酱菜带回去。

六必居酱园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至今已有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六必居老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房子是古式的木结构建筑,虽在1994年翻建过,但仍古香古色。 酱园的大堂内挂着相传是明代严嵩书写的结构匀称,苍劲有力的“六必居”三个大字的横匾。

自古以来,商人给自己的店铺起字号都是图个吉利和叫得响亮,可是六必居的掌柜为什么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六必”的字号呢?这“六必”两个字要作何解释呢? 后人对“六必居”这个字号的来历有多种解释,这反倒让六必居真正的来历成为一个谜。

相传,六必居的发源地是山西临汾西社村,创始人是村里的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 赵家有着一大家人要养活,仅靠种地产出的那点粮食,家人的温饱都无法满足,于是他们决定开一家小店铺,卖点杂货维持生计。

可是卖什么杂货好呢?三兄弟在这方面的意见很一致,他们觉得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货物是最好的,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要人活着,就要吃饭,吃饭就需要这些东西。

想法是好的,可是进货是需要资金的,家里没有钱,怎么办?借!七凑八借之后他们凑足了开张的资金,进了些米、油、盐、酱、醋,为了节约资金,柴是他们自己上山砍的,而茶则是没有进货,因为他们觉得即使没有茶生活也可以继续。

赵氏兄弟的小商铺最初有六个人人股,所以就取名为“六心居”。

这“六心居” 又怎么演变成后来的“六必居”呢,这还跟严嵩有点关系。话说后来这“六心居”发展壮大之后,就想找个书法很好的人来题匾以提高小店的名气,于是他们便找到了严嵩。

那时的严嵩虽说字写得已经很好,但还不曾发达,所以一请就满口答应了。 “拿笔来!”严嵩充满自信地说着,一只大笔送上前来,他挥手提笔写下“六心居”这三个字,但写完之后他总觉得不舒服,转身对赵氏兄弟说:“'六心居'这个名字不好,一起做生意有六条心,生意怎么可能做好呢?”

“严先生,那您给出个主意!”赵氏三兄弟觉得严嵩说得很有道理,心理暗叹, “真不愧是读书人啊!”

严嵩又转身提笔,在“心”字上加了一撇,于是就成了今天的“六必居”。

这是“六必居” 店名来历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六必居原是一家酿酒的作坊。老板为保证酒的质量,就定下了六个“必须”的规定:忝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逐六个“必须” 的意思是:酿酒的粮食原料必须齐全,必须要严格按照配方投料,酒曲必须要干净,酿酒的瓷器必须是上品,火候必须要把握対,必须要用香甜的泉水酿酒。

按这六个“必须”酿出的酒醇香浓郁,名满京城。后来酒坊改为酱园,因“六必居”这个字号已经打响,酱园就一直沿用下来。

但是根据考证,北京历代酿酒的资料中并没有六必居酿酒的记载。原六必居经理贺永昌曾经向外界透露出六必居的真正来历。 他说,六必居确实卖过酒,但是本身不产酒。 六必居的酒是从崇文门外八家酒店中趸来酒经过加工后制成“伏酒”和“蒸酒” 。

六必居深知陈酒香醇,就将买来的酒放在老缸内封好,经过三伏天,等半年后才开缸,让酒的味道增色不少。 所以,六必居的酒即使价格高,也很受欢迎。 而六必居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六必居除了不卖日常用的茶叶外,人们“开门七件事”中的其他六件都卖,所以叫“六必居”。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