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腊味出名堂
广东的腊味很出名,源自广东人对吃的讲究。 随着现代生活的加快,腌制腊味繁琐的工序,逐渐被终日奔波劳碌的人们所遗忘。
但想来就垂涎三尺的腊味,总是让人念念不忘。有家企业不单照顾到消费者的这种需求,还逐渐将腊味做成了老字号,它就是广式经典腊味品牌“皇上皇” 。
皇上皇在半个多世纪里,生产的腊味一直称得起“最正宗” 三个字,而这正是它一直追求的宗旨。
广东有句俗语流传很广: “秋风起,食腊味。 ”意思是说,每个秋冬季节正是家家户户的腊味摆上桌子的时候。 那个时候,每家一般会先准备好上好的香米,放在砂锅中煮个半熟,在香米尚存水蒸气时,将切好的腊肉片码上去。
残留的水蒸气滋润了有点干硬的腊味,而腊味中富含的油水也经过水蒸气的滋润渗透到香米中。 如果想要味道更重一些,可以加点橄榄油,用文火蒸半个小时,腊味的油脂和香米就很好地交融在一起,相得益彰。
这是最适合秋冬的味道,咀嚼在嘴中,感受油滋滋的香糯,生活就是这么美好!
20世纪30年代末,广州刚刚沦陷,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生活仍要继续。 这一天,一个叫谢昌的年轻人天还没亮就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咸鱼
上好的咸鱼,快来买啊!腊肉 自家腌制的腊肉,想吃的尽快买!”谢昌穿着粗布麻衣,挽着袖子,挑着担子,担子里有咸鱼、茶叶蛋、沙榄,还有自家腌制的腊味。
这个时间天刚蒙蒙亮,很多人还在睡觉,只有零星的几户人家家里冒出炊烟。 谢昌叫卖了一阵子,并没有应答,他不禁有点沮丧,暗想可能今天又没什么收获了。
正在他心情郁闷的时候,突然一个大叔叫住他:“小伙子,经常看你沿街叫卖,生意如何?”.见到有人搭讪,谢昌停下脚步。
按照以往的习惯,他是断然不会浪费时间跟陌生人聊天的,有这个工夫他更愿意多走点路,多叫卖会儿。
但是这几天的生意实在很差,心里着实烦闷,听到有人搭讪,也想一解心中烦闷,放自己一会儿假。
“大叔,说真的,这几天的生意确实不好,这不今天一早我叫卖到现在,一桩生意都没做成。”听了谢昌的话,老人笑了笑: “时局这么差,人们只求能吃顿安生饭,像咸鱼,腊味的,想吃也没钱吃呀。 ”听了老人家的话,谢昌也跟着摇头。
老人家接着说: “但是说也奇怪了,镇上有个地方的生意却很火,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叫'八百载太上皇'。”“或许呀,是你家的东西不吸引人,要我说,你可以去人家那里看看有啥门道没有。 总比自己这么吃苦受累却没有点成绩的好呀。 ”
老人家语重心长地跟谢昌说。
跟老人家道了别,谢昌就挑着担子继续沿街叫卖。
不过,此时的他心里有了心事,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飘到了几年前。
那时候,谢昌还有个哥哥,叫谢柏。
谢家生活在广东一个很普通的山村里,母亲一个人要拉扯他们兄弟二人,很吃力,但是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尽自己所能为两个儿子遮风挡雨。 母亲做的腊味两兄弟都非常喜欢,每年到了秋冬季节,母亲都把积攒了一年的钱拿出一部分来,给儿子们做点腊味过年的时候吃。
但每到了大年夜,她却总推说胃口不好,把腊味全让给两个儿子吃。 渐渐地,两个孩子长大了,能帮着母亲分担点生活压力。
这天,谢柏跟谢昌说:“我是家里的老大,打算出去找点活儿干。”谢昌对哥哥说:“哥,你放心出去吧,母亲就交给我了。”但是没料到的是,谢柏这一走,从此杳无音信。
后来,谢昌又听说镇上“八百载太上皇”腊味店的主人也姓谢,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后来小姐的父亲出资,他自己又有做腊味的手艺,就开了这家店。
谢昌听了好奇,打算去店里看看,顺便买点腊味尝尝:母亲年老多病,自己很久没吃到腊味了,一来自己解解馋,二来也孝敬一下母亲。
但是这一去,结果出人意料,买腊味的他远远看到那个老板正是自己多年杳无音信的哥哥谢柏。
谢昌当时既惊又喜,他想上前跟哥哥相认,但是转念一想:他已经回到了镇上,为什么不回家看望我们?而且这么多年,为什么杳无音信?他现在发达了,会认我们吗?谢昌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他脑子里千回百转,最终没有去跟哥哥相认。
谢昌尝过哥哥店里的腊味,知道他做的腊味跟母亲做的有相似,但又不完全像。谢昌想如果自己也学着做这样的腊味,会不会也有市场呢?如果有市场,那岂不是和哥哥在抢生意?
谢昌思量过之后,决定不管那么多了,母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他总要想办法赚钱给她老人家治病,让她能安享晚年。 谢昌跟邻居朋友借了点钱,尝试着做起了腊味的小生意。
做小生意走街串巷终究不是个长久之计,自己要想有一番成绩,还得有个门面,这样既能免去终日劳碌之苦,又能有时间照顾母亲,而且谢昌当初做生意的目的也不单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超过谢柏的“八百载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