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

2019-12-1707:19:17王致和: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已关闭评论

前程无量的王举人

提起王致和的臭豆腐,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臭字名扬天下。有句顺口溜叫“窝窝头就臭豆腐,吃起来没个够” 。 这话说起来真有点像美国人都以“可口可乐”为“国饮”一样自豪。

“王致和”与“同仁堂” 同龄,一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这臭从何而来,又香飘何方呢?而在其创始人王致和身上又发生了怎样戏剧性的故事呢?

臭豆腐的首列者,乃清朝的一位“文化人”一王致和。 王致和出生于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那年(1644),老家在安徽仙源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王怀巨是个半商半农,既种地又经商,因此家境在当地还算殷实。 但经济上富裕,不代表有社会地位。

中国自古就讲究“刑不上大夫”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思想封建的王怀巨对读书至上的观念更是推崇,觉得家里有再多的钱,也比不上一个功名,于是拿出大把的钱供王致和读书。

明清一代,科举应试的大致流程是:童生一秀才一举人一贡生一进士。根据有限的史料记载,王致和没有辜负父辈的期待,而且还学有所成。康熙八年(1669),王致和25岁,中了举人的他第三次赴京赶考。按一般规律,在北京举办的会试三年一次,且是在乡试后的次年举行。

如此推算,王致和在15岁时就考中了举人,可见其聪慧过人之处。事实上,考中了举人,日后就有机会当县一级的小官了,王致和的面前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回家候补,从最底层的小官做起;一是继续攻读,等待下一次考试。

一心想着光宗耀祖的王致和觉得自己的志向远不在此,他渴望成功,渴望成为人上人。 可是在科举取士的年代,万人争过独木桥,实在太残酷了,官运不济的王致和连续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又连续三次被挤了下来。

难道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吗?非也。王致和就走上了一条一般读书人不屑于走的道路 创立王致和,当起小商贾。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