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赐“山西老陈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见,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几乎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都有,以作烹调饮食之用。
不过在众多的醋品中,哪里的醋品质最佳呢?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微生物学鼻祖方心芳老先生曾骑毛驴到清徐做过实地考察,之后便称山西醋是中国最好的醋。
“山西老陈醋”现在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世人之所以能吃到这等绝世调味品,要多谢明末清初一个叫王来福的人。
话说顺治年间,晋中介休县城的草市巷内有一座五岳庙。 庙里的香火很是旺盛,也顺带红火了那些靠庙吃庙的商贩,其中就包括五岳庙对面的“王记醋庄”。
这家醋庄是王家兄弟俩和老大的盟弟合伙开的。 老大与盟弟是生死之交,但与胞弟却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面红耳赤。
天下初定,百姓口袋中闲钱不多,小醋庄的生意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在一个飘着清雪的寒冬,老大因病过世,临终前把自己的独子托付给盟弟。 这个独子就是王来福。 托孤行为点燃了胞弟与盟弟分裂的导火线。
托孤后,胞弟一直想独占王记醋庄,常常借故骂天抢地。 盟弟实在气不过,就带着王来福来到自己的老家一一山西清徐县城,另开了一座醋坊谋生。
也许是家族遗传,王来福从小就对酿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脑子好用,爱学好问,什么事情只要大人一点化就通。 盟弟对王来福也寄予厚望,不但细心栽培,将自已的手艺悉数传授于他,更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与他。
王来福没让老丈人失望,他将父辈的手艺悉数学到手,又经过自己多年的摸索和改良,取当地出产的优质高粱作原料,以大麦,豌豆制成的大曲做发酵剂,改“白醅”为“熏醅”,又用“三伏暴晒,三九捞冰”的办法,制出了又酸又香又绵的茄子黑色的陈醋,名闻乡里。
有一天,这醋香飘进了县太爷的鼻子里,从此王来福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有一天,钦差大人路过清徐时,当地的县太爷请他吃山西的刀削面。吃面怎么能少得了醋?那就来点王来福做的陈醋吧! 加了醋的刀削面,让钦差大人连称“好吃!好吃!好吃!”县太爷眉开眼笑,送了钦差大人几坛子陈醋作为顺水人情。
尝了鲜儿的钦差大人, 自然忘不了待在紫禁城的皇上,于是借着皇上赐宴之机,向皇上献上了王来福陈醋。
一筷子又一筷子,皇上对王来福陈醋简直爱不释手,这可看傻了站在一边伺候的宫女、 太监。 “这是什么东西呀?什么时候见过咱们皇上对一样东西动过两次筷子呀?”散了御宴,皇上对王来福的陈醋还是念念不忘,把钦差大人叫到御书房问这陈醋的来龙去脉。
听了钦差的介绍,皇上很是高兴,御笔亲书“山西老陈醋”五个大字,并命王来福进京,专为宫膳坊做醋。
“王来福,你的陈醋是怎么做的?怎么这么好吃?”王来福一介草民,哪想到有机会在金碧辉煌的金銮殿面圣,皇上威严的语气让他以为自已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 他跪在大殿上,低着头,心里害怕,声音颤巍巍:“醋要做到好吃有三个原因-水质,原料和工艺,山西的水最适合做陈醋,皇上想吃好醋,最好让我回清徐做醋,以供皇宫。”
听后,皇上一拍大腿,连声称 “好”,当下就封王来福当了做醋的官-九品宫膳作师,赐檀香木旗杆一根,高悬金丝线绣成的御笔“山西老陈醋”五个大字的锦旗。
打这以后, “山西老陈醋”便在中华大地上扬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