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洞里的茶叶铺
两百多年前,北京人说: “北新桥附近的门洞里有一家安徽人开的茶栈叫“吴裕泰' 。 ”两百多年之后,北京人会说:
““吴裕泰' 茶叶是我们生活的必需!
'“吴裕泰”究竟是怎样成长壮大起来的呢? 让我们循着“吴裕泰” 的发展足迹去探寻一下吧。
清光绪九年(1883),朝廷举行会试,全国各地的举人都备齐盘缠进京应试。
徽州歙县的吴锡卿有一个好朋友,是一位举人,他也要进京考试。这天他来到吴锡卿的家里向他辞行,“吴兄, 又到了会试的年份了,明天我就要启程上京,这一段时间我们不能一起饮茶作乐了,待我回来,再与你做伴。”
“兄弟,不如我随你一起进京吧,我长这么大还没进过京城呢,也不知道京城是什么模样。 ”吴锡卿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是早已打响了如意算盘。
吴锡卿祖上世代经商,至他这一代,生意一直不景气,他一直想将自己生意的范围扩大,走出歙县。这次赶上大考之年,正好有人陪他进京,对他来说正是一件美事。
第二天,两人在城门口碰面。 举人见到吴锡卿的行李竟然比自己的还多,“我说吴兄,你这大包小包的是什么?我这个考试的带着这么多书,行李还没你的多呢。”
吴锡卿说: “哦,我带了些茶叶,到了北京,我们可以继续一起喝家乡的茶。”
“吾兄,到了京城,我就安心读书了,这茶啊,你就自己喝吧。”举人朋友还是不理解,吴锡卿为什么要带这么多荼叶,即使他们一天喝到晚,这些茶叶也是喝不完的。
刚进北京的城门,吴锡卿就感叹道: “哇,京城就是京城! 真是繁华!
为了能取得好的成绩,举人朋友安顿下来之后,就闭门看书应试,而吴锡卿空闲的时间就多了,他东看看西瞧瞧,觉得什么都新鲜。
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难免需要当地人的指点。吴锡卿和举人朋友租住在北京当地人的家里,因此,他们就多了许多邻居。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吴锡卿就去寻求邻居们的帮助,一来二去,相互熟悉起来。而吴锡卿也越来越觉得不好意思起来,邻居们在生活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该怎样回报他们呢?
对了,茶叶!家乡的茶叶可是香喷喷的。
吴锡卿拿了些茶叶赠与邻居们作为答谢。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邻居们喝过茶后都赞不绝口,都说茶叶清香无比,还极力劝说他摆个地摊卖茶叶。
吴锡卿也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他这次来北京,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为自己的茶叶打开销路。 经过一番观察,吴锡卿选中了北新桥大街路东的一个大门洞作为摆摊的地点。 这里曾经是一个大户人家府邸大门,后来这家人落魄了,人去楼空,门洞就一直残留着。
门洞之处是内城满汉居住最密集的地方,居住着贫富贵贱的各色人群,最重要的是吴锡卿发现,北京人特别喜欢喝茶,摊子摆在北京这个地方真是明智之举。
几天之后,茶叶便销售一空,吴锡卿后悔当初没有多带一点茶叶过来。
一段时间之后,会试的榜文发布,吴锡卿的朋友落榜,但是他发誓一定要中榜,谋个一官半职的,所以决定留在北京苦读,等待下科再考。吴锡卿为了安慰朋友,一直陪着他。 这天,朋友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 “吾兄,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你能不能答应。”
“眼看着我身上的盘缠已经用尽,还借了你不少,我想麻烦你回家乡帮我取些银两,不知道你能不能应允。”
朋友的这个请求正好迎合了吴锡卿的心理,他也想回家乡一趟,多置办些茶叶来北京卖, 他立刻回答说; “我当然应允了,我也正想回去带些茶叶来卖,我这也是顺路。”
吴锡卿回到家乡,铆足了劲儿, 尽其所能带回了大量的茶叶,正式开始了在北京的茶叶生意。 当时茶叶包装纸上只印刷有“北新桥路东大厅便是”的字样。 由于茶叶的质量上乘,即便包装简便,吴锡卿的生意也是日渐红火,业务发展很快。
不久之后,吴锡卿将家人接到了北京,正式在北京落户。 吴家经过数年努力积累了一些银两,最终将这个大门洞买下来,经过修缮,建成店铺门面,起用了字号“吴裕泰”。
吴裕泰的第一块牌匾是花五块钱请老秀才祝椿年题写的。 1887年,茶栈正式悬匾开张。 由于当时吴裕泰茶栈以仓储,运销、批发为主,门市零售为辅,故称茶栈,而不叫茶庄。祝秀才题写的那块牌匾挂了几十年,伴随着吴裕泰走过了风风雨雨。
吴家懂得锐意进取,经营起生意来童叟无欺,渐渐在京城站稳了脚跟。为了扩大经营,吴家就把与这个大门洞后面相连的荒芜府第(约十五亩)全部买了下来。
吴锡卿将整个大院重新修建,建成环绕群房大约五十多间,在院落南端(骆驼胡同路北)还修建了宽大的门楼,北京人称为吴裕泰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