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爷劳澄选定坡子街
“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但人们似乎对同仁堂更为熟悉,殊不知,九芝堂的历史比同仁堂还要久远一些。
“九芝堂”是我国一家有着三百六十多年品牌历史的著名老字号。三百年来,它潮起潮落,经历了朝代变迁、时代动荡,在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下,九芝堂成为与北京同仁堂齐名的南药瑰宝。 它犹如一朵瑰丽的奇葩,悄悄绽放在湖湘大地上。
湖南,地灵人杰。 湖湘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贡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份独特财富。
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为了让黎明百姓免受病痛的折磨,亲自尝百种草药,后因草药中毒而长眠于湘湖大地。 此后,湖南便有了“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千古佳传。
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曾来到湘西采药行医,挽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
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在马王堆墓葬中出土的古代中药实物和医书药典,它们对于考证湖湘地区的中药历史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佐证。
作为湖湘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九芝堂传承了“悬壶济世,利泽生民”的湖湘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上溯到清顺治七年(1650),一个叫劳澄的江苏吴县人来到古城长沙坡子街。 坡子街是条繁华的商业街,如今它既是新长沙的时尚名片,又因其百年老店居多,而富含湘楚文化底蕴。
劳澄,字在兹,号林屋山人,自小饱读诗书,通医道,而且喜欢画画修身养性,传说他画的画能和当时的名家相媲美。 背井离乡来到长沙创业的他,看中了坡子街这块风水宝地,安营扎寨之后,靠为市民开处方治病赚点银两谋生,闲时吟诗作画,小日子过得不亦乐乎。
那时时局混乱、 民不聊生,百姓时常生病,劳澄想,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何不开家药号,济世救人呢?
回到家中,劳澄便与夫人商议: “你我既然要在此安身立命,不如在此开个药铺,给街坊邻居看病抓药。一来施展自己的特长,二来还可普救天下生灵,也算是行善积德。”
夫人是通情达理之人,丈夫既然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当然要全力支持他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由于刚来坡子街,还没有站稳脚跟,口袋里的钱还不是很多,只能挨家挨户的借钱,好不容易凑足了300两银子,勉强能开始前期的经营。
那时,朝廷刚开始允许民间制药售药,于是,劳澄连店招牌都没写,就在自家院内搭了个简陋的柜台,开了一个无名无牌的小药铺,给周围百姓看病抓药。
这就是“劳九芝堂”的前身。
创店之初,劳澄听了当地流传的神农氏亲自试药的故事,便立下了“吾药必吾先尝之” 的规矩。
凡是刚采回的中草药,他都要在自己或者亲属身上试验以确保用药安全。 这个规矩一直延续至今,凡是九芝堂研配的新药,都是经过很多次实验后才让人服用。
作为一个外乡人,当初劳澄开那个小药店,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在当地有个立足之地。 压根没料到,他的后人会把家业做大,赚得盆满钵满,更不曾想到的是,他的这份家业竟然能够绵延三百六十余年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