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百年张裕情,世纪实业兴邦志

2019-12-1621:19:34张裕:百年张裕情,世纪实业兴邦志已关闭评论

张弼士的“实业兴邦”梦

“白茅台,红张裕。 ”茅台是白酒中的经典,张裕是红酒中的典范。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的欢迎外国领导人宴席上,配餐的就是张裕百年酒窖干红和张裕爱斐堡酒庄霞多丽干白。

国宴用酒的选择很有讲究,国宴餐桌上陈列的美食美酒,不仅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

1841年,张弼士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成年后的张弼士正赶上广东沿海一带兴起的一股闯南洋风潮。

张弼士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留在家里已经没有出路了,倒不如跟着人潮到南洋去闯荡一下。

这时候的他,想的只是家人的温饱,家国天下在他的心里还没落下半点痕迹。

但是在登上去南洋的轮船那一刻,回首这个满目疮痍的故乡,在张弼士的心里留下了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种下了一颗“救家救国”的幼苗。

在张弼士此后的人生中,这几乎成了他唯一追求的理想。

到南洋后,张弼士利用自己年轻的资本,到处打工学习,很快就积累了很多工艺技术,其中最让他引以为傲的,就是他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凭此技术,张弼士很快在南洋淘得第一桶金。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张弼士的生意越做越大,最鼎盛时期资金达到八干万荷兰盾,被当地人称为亿万富翁,荣登当地首富的宝座。

在南洋的创业过程中,张弼士的眼界日益扩大,深感国家强盛对一个在外经商的商人的重要性,逐渐萌生了回国创业、实业救国的念头。

随着在马来西亚的成功, 张弼士回故乡报效祖国的心情越发强烈。

他多次通过国内的朋友打听、疏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财力与技术,在祖国施展抱负。但那时腐朽的官员们,怎会有人听得进他的心声。折腾了几次,真金白银倒是花了不少,却没有实际的效果。

清光绪十六年(1890),清廷派出特使龚照瑗考察欧美富国之道。

回经摈城时,他特意拜访了南洋首富张弼士。 张弼士知道龚照瑗要来拜访他,高兴得在家里手舞足蹈,不停地跟人说: “我的机会来了,我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张弼士派人打听到龚照瑗的喜好,知道此人对茶的嗜好是出了名的,特地派人去福建武夷山,买了八两“大红袍” 送给龚照瑗为见面礼。龚照瑗收到张弼士的见面礼,乐开了花,心想这个张弼士果然出手大方,这大红袍一年不过出产八两,每年都进贡到皇宫。

他立刻来到张弼士的办公室,与张弼士面谈。 张弼士告诉他,人家西方人之所以欺负我们,是因为他们强大而我们落后。 我们落后是因为我们不重视人才,没有摆正工农商三者的关系。

你这次不是要来学习欧美的长处吗? 这正是他们的长处。 想要富强,就要发展商业,改变过去以农为本的立国之策,大力扶持和发展民族工商业。

商业繁荣了,国家才能有钱,有钱就能强大了。这些想法真是说到了龚照瑗的心眼里。 此人对洋务很感兴趣,自然对张弼士一套“实业兴邦” 的想法也很认同。

听了张弼士的一番话,他赶紧问: “那么, 张先生认为我大清国该采取何种方式实现富强呢?”张弼士笑答道:“我在荷兰殖民地时,跟荷兰人学习开发土地资源;我在英国殖民地时,跟英国人学习静观其变。所以,别人不要的我要J,别人想要的我给他们;能给予能收回,看好天时地利人和。

同时还妥仪好祭言观色,擅于利用权变,以及拥有大无畏和当机立断的勇气。 当然少不了必要的仁义与兼谷开包的气度。 正因为此,我才有了今天的地位与财富。

“好!”张弼士一番论断,龚照瑗大声称赞,起身走到张弼士的面前,说:“张先生不但做生意有一套,思想也很先进。 今天听了你的一番话,真是受益良多。 你不但是商业奇才,更是治世奇才,现在我大清国积贫积弱,你可有兴趣回去报效祖国吗?” 这番邀请正中张弼士下怀,他连忙握住龚照瑗的手,连声道: “龚大人,我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