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熔断机制被熔断告诉我们什么

2019-12-3119:34:53股市熔断机制被熔断告诉我们什么已关闭评论

2016年1月7日,A股开盘29分钟后即告熔断至收市,创造了全天交易时间最短的历史纪录。按照上海、深圳交易所的公告,当天实际交易时间只有13分钟,时间虽短但“战果”非凡,两市跌停个股达1 270只之多。沪指收跌7.32%,深成指跌8.35%,创业板跌8.66%,新年的前四个交易日跌幅已达16.93%,比2015年6月第三周的大股灾更甚。在最短的交易时间,最频繁地触发熔断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闻所未闻。由于负面作用明显,所以在实行四个交易日后,熔断机制当天晚上就被证监会叫停。磁吸效应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在一周内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注定要被载入世界股票交易史。中国股市不怕下跌,就怕丧失流动性,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新规刚推出的四天内就两次熔断造成全天停盘,以至于流动性尽失,对市场产生的冲击是明显的。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应该把这个结果归咎于熔断机制工具本身,因为当时市场本身正有下调的需要,所以可以说熔断机制本身只是个工具,新规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中国生不逢时。当时向下调整的势能主要有四个:第一,人民币持续贬值;第二,中国12月官方制造业PMI49.7,预期49.8,前值49.6,实体经济仍然低迷,市场情绪偏空;第三,注册制的推出已进入倒计时,近在眼前的注册制IPO潮对市场情绪产生了巨大的压抑;第四,当月股东高管潜在解禁规模1.1万亿,这么大的减持规模引发了对供求关系失衡的担忧。这些原因中,汇率持续非理性波动是个主因,因为汇率的迅速下跌加剧了对人民币趋势性贬值的担忧。之前在人民币有升值预期的时候,热钱在中国股市一直很活跃,及致人民币大跌和美元进入加息周期,这部分热钱就被吸引流回了美国,这种现象势必会造成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的估值中枢下移。

事实上,就中国股市当时的现状来看,并不需要立即推出熔断机制,而应该在成熟时择机推出。首先,中国股市有涨跌停板,客观上已经存在缓冲机制。美国、韩国等国家之所以实行熔断机制,是因为他们没有涨跌停板制度,所以只有熔断才可以避免股市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我国有个股涨跌停限制,与熔断机制起的作用也大致类似,所以大可不必画蛇添足。其次,美国股市恶意炒作现象较少,而我国股市则炒风太盛,这个1.0版本的熔断机制对抑制过度投机起不到多大作用。

不过至少从理论上讲,在市场面临暴跌的情况下,熔断机制确实对稳定市场情绪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四天两次的暴跌,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事实上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起到了雪上加霜的负面作用。而且从实证角度考量,当时如果不启动熔断,市场不但不会变得更惨,而且至少流动性会好得多。再之,这次仓促推出的1.0版熔断没有与其他方面做好联动,配合机制很不完善。在这熔断的15分钟时间内,应该是上市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发公告稳定市场情绪、澄清事实的时间,但事实上各方面都选择了沉默,这也被市场解读成了默认,以至于失控。

总而言之,股灾是资本市场的黑天鹅,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一定是会出现的。所以,只要长期在市场里混,不管事实上有没有熔断机制,投资者都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建立熔断机制,这是保证自己在股市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

怎么建立自己的熔断机制呢?首先要有控制风险的意识,要有应对黑天鹅事件的预案,还要在操作层面上随时注重执行。很多股民不注意仓位控制,而且时常都在满仓操作,这样一旦出现单边下跌,则立即被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其次要有大局观,要学会放弃,要有自己的止损原则,并在实践上做到知行合一。行之有效的止损方法很多,主要有定额止损法、技术止损法、无条件止损法。定额止损法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它是指将亏损额设置为一个固定的比例,一旦亏损大于该比例就及时平仓;技术止损法较为复杂,它是将止损设置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剔除市场的随机波动之后,在关键的技术位设定止损;无条件止损法简单来说就是不计成本地夺路而逃,是和前两种方法并行的应对趋势性转折的方法,因为基本面的变化往往是难以扭转的,投资者一定要放弃幻想并严格止损以保存实力。只有在心理上和执行上过了这一关,才能慢慢地成为成熟的投资者。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