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支持债券也称资产支持证券或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中涌现的金融品种,是以某种资产组合为基础发行的债券。
具体而言,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流通证券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一个独立的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称SPV),这家公司以资产为支撑发行证券,并用发行证券所募集的资金来支付购买资产的价格。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为减少融资成本,在很多情形下,发起人往往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信用进行评级。同时,为加强所发行证券的信用等级,一些服务机构会提供信用加强手段。在证券发行完毕之后,往往还需要一个专门的服务机构负责收取资产的收益,并将资产收益按照有关约定支付给投资者。
从历史上看,资产支持债券是最早的资产证券化品种。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主要由美国住房专业银行及储蓄机构利用其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发行的一种资产证券化商品。其基本结构是,把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中符合一定条件的贷款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抵押贷款的集合体,利用贷款集合体定期发生的本金及利息的现金流入发行证券,并由政府机构或有政府背景的金融机构对该证券进行担保。
1985年3月,美国的斯佩里金融租赁公司为了融通资金、改善经营,以1.92亿美元的租赁票据为担保,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笔资产支持证券,随后,马林 • 米兰德银行于5月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笔以汽车贷款担保的资产支持证券。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的浪潮。
到目前为止,能够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有以下几类:(1)住房抵押贷款;(2)应收账款;(3)消费贷款,包括汽车贷款、学生贷款、房屋建造贷款等;(4)设备租赁贷款;(5)信用卡。
但是,在繁荣的表象下有个重要的问题,发起人即资产的所有者必须将资产出售给特殊目的公司(SPV),通过建立一种风险隔离机制,在该资产与发行人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即使发行人破产,也不会影响支持债券的资产,即实现破产隔离。同时,还必须建立一种风险隔离机制,将该资产与SPV的资产隔离开来,以免该资产受到SPV破产的威胁。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正是资产证券化的关键所在。其目的在于减少资产的风险,提高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有力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小贴士】
如果这两种机制建立不起来,那么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资产支持证券开始发行时,发行的资产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但是,随着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不断增加,一些风险较高的资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隔离,这也为后来发生一系列连锁的金融危机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正是由于这种泛滥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