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拆借市场主要是为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提供方便。参与同业拆借市场的主要是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同业拆借主要是为了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清算差额以及解决其他临时性资金短缺的需要。所以,其拆借期限很短,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两个星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同业拆借资金的利率是按照日利率来计算的,利息占本金的比率称为“拆息率”,而且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调整。由于拆借双方都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其信誉比一般工商企业要高,拆借风险较小,加之拆借期限较短,利率水平较低。
同业拆借是一种信用行为,对拆出方来说,因为拆出的是本行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有一定期限限制,所以必须按期收回。对拆入方来说,因为拆入资金主要是解决临时性储备不足的资金需要,临时性头寸不足或其他突发性资金需求等,只是拥有较短期限内的资金使用权,并不拥有长期使用的权利,也不改变资金的所有权,所以必须到期如数偿还。
同业拆借市场最早出现于美国,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按照美国1913年通过的“联邦储备法”的规定,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的会员银行必须按存款数额的一定比率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而由于清算业务活动和日常收付数额的变化,总会出现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多余、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情况。存款准备金多余的银行需要把多余部分加以利用,以获得利息收入,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又必须设法借入资金以弥补准备金缺口,否则就会因延缴或少缴准备金而受到中央银行的经济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准备金多余和不足的银行,在客观上需要互相调剂。于是,1921年在美国纽约形成了以调剂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的准备金头寸为内容的联邦基金市场,这就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雏形。
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各国普遍强化了中央银行的作用,相继引入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用规模的手段,与此相适应,同业拆借市场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之后,当今西方国家的同业拆借市场,较之形成之时,无论是在交易内容开放程度方面,还是在融资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拆借交易不仅发生在银行之间,还扩展到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从拆借目的来看,已不仅仅限于补足存款准备金和轧平票据交换头寸,金融机构若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暂时的、临时性的资金短缺,则也可进行拆借。更重要的是同业拆借已成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工具。由于同业拆借的期限较短、风险较小,许多银行都把短期闲置资金投放于该市场,以利于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特别是那些市场份额有限,承受经营风险能力脆弱的中小银行,更是把同业拆借市场作为短期资金经常性运用的场所,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利息收入。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通常被当做基准利率,对整个经济活动和宏观调控具有特殊的意义。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各金融机构。同业拆借按日计息,拆息率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不相同,它的高低灵敏地反映着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也就了解了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动趋势。一般利率通常参照基准利率而定。比如,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伦敦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现在已经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中大多数浮动利率的基础利率,许多浮动利率的融资工具在发行时都以该利率作为浮动的依据和参照。又比如,美国纽约联邦基金市场是国际著名的同业拆借市场,它以调剂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的准备头寸为主要内容,美国联邦基金市场利率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我国的同业拆借始于1984年。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银行间拆借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一种货币市场,该市场也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场所。
【小贴士】
同业拆借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同业拆借市场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满足支付需求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通常还被当做基准利率,对整个经济活动和宏观调控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