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映霞,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于祁县乔家堡乔家, 乔致庸之孙,乔家第五代掌门人。 乔映霞青少年时,正值康梁维新变法, 他崇拜康梁并对孙中山推崇备至,还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倡办教育,改革陋习; 主张禁烟,破除迷信;经商有方,善于筹划。民国10年(1921年),移居天津,1956年在北京病故,时年81岁。
生于富商之家,追求思想进步
乔映霞,字锦堂, 乳名成义,乡人称其为成义财主。 乔家世代经商,到乔映霞的祖父乔致庸时, 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富商巨贾。 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乔家的生意。 乔家的复字号称雄于包头市面,“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的民谚一直流传至今。 乔映霞的父亲是乔景仪,过继给伯父乔景岱,人称“务财主”
为人机警,善于交往,久住北京,经商之道熟谙,是一个行家里手,后因在包头做霸盘遭忌恨,被人暗害身亡。乔映霞叔伯兄弟共十一人,他排行居长。乔映霞从小受过多年的家塾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追求思想进步。 在他青少年时期,正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企图通,过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史称 “戊戌变法”。
他对康、梁十分敬慕。 同时,向往西方文明,从而信奉了西方传来的耶稣教。 乔致庸在世的时候,儿子辈仅剩三子景俨,乔致庸死后,本来由乔景俨当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乔景俨性格内向,不爱言语,不愿和人交往,所以,乔致庸一直没有让乔景俨掌握家政管理商业。
而景俨也对乔家的商务不感兴趣,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 而长孙乔映霞,脑子灵活,善于交往,而且从小学习用功,成绩优良,知书达理。 所以,乔致庸把希望寄托在乔映霞身上,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培养,言传身教,并让映霞处理一些商务。 因而,乔映霞在商务方面很快就成熟了。 但是,儿子辈还有一子,不能把家产全部交给映霞管理,更不可能让其掌握家政。 所以直到乔景俨去世后,乔映霞才正式当了家。 他当家时,正赶上辛亥革命。
由于他思想进步,倾向西方民主,所以他积极地响应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他率先剪掉象征大清子民的长辫子,又脱掉了长袍马褂,穿上了西眼洋装,被人们称为“洋少爷”。乔映霞非常仰慕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还在天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他的举动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总之,他的这些行为,在晋商人物中是少有的。
提倡国民教育,改革封建陋习
乔映霞从小受过多年的私塾教育,思想先进,他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也十分关心教育。特别是他主持家政后,更是积极提倡办教育,兴学育人。 他还积极主张破除迷信陋习,并身体力行,曾亲自带人在乔家堡拆庙宇,改学堂。除在家中办有家塾外,他还在乔家堡村办了一所小学堂。
在这所小学堂里,他请了水平较高的教师,并采用了新式教学法,使乡村的孩子们能就近入学。 同时,还选择其中优秀者送到太谷铭贤学校及天津南开中学、大学继续深造,有的甚至送到美国留学;因此,乔家堡的孩子们有很多上学深造的机会,上学读书的人比其他村里的要多。
乔家子弟更是优先,多数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另外,在祁县中学和太原私立光华女子中学创办时,乔映霞都曾捐巨款资助。除此外,他对名人著述十分重视,不但自己认真学, 还将一些名人著作刊印成书,供家人学习使用。 他治家严肃,力戒游惰,时时谨遵祖训,办事出于公心。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九弟映庚,体格健壮,少年习武,拜护院拳师车毅斋为师,颇得真传,以形意拳见长。
有一次在家庭饭桌上映霞对其九弟说: “听说你武功颇深,你能用四个指头把这双筷子折断吗?,”九弟映庚说: “这有何难!”果然,毫不用力,四个指头把一双筷子折为两截, 映霞连声赞叹。 然后,映霞又将兄弟们的筷子都收起来,令映庚用两手折,这下弟弟们都会意过来了。
这不明白着是让大家抱成一团,拧成一股劲吗!于是,大家都低头不语吃起饭来。 映霞接着又对众兄弟说:“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很高兴,希望以后同心同德,互相勉励,永记此事。”他时刻不忘对家人的教育。 在家中,他不仅废除了女子缠足,提倡女子上学读书,并积极倡导体育运动。 民国2年(1913年),乔映霞出任祁县第三区区长,禁种鸦烟, 不遗余力。 后因强行铲除烟苗与农民发生争执,酿成人命案件,事情被山西巡按使金永得知,想借此发一笔横财。 为此,乔映霞去出走天津。直到民国5年(1916年),金永调离山四,乔映霞才返回家乡,继续经商。
善长谋划,再振乔家产业
乔映霞,从小受祖父乔致庸偏爱。乔致庸将大德恒、大德通两个票号创立起来后,就交给了乔映霞。 在乔映霞的精心管理下,这两个票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乔映霞管理这两个票号期间,其账期由过去的四年改为三年,账期分红,最高年份每股曾分红1万多两白银,一般情况下,每股每次分红也在七八千两,期限短了,但分红少于过去。所以,这两个票号在当时票号界影响很大。
据《申报》1914年5月10日报道:“大德恒号,昔为茶帮,嗣后改汇业,财力雄厚,与三晋源等, 尤足称者,壬子春间各汇庄微显动摇之兆,而该号掌柜陈照章早于债权接洽,历历认可,同时联号之大德通亦接洽成功。 迨各帮或形难涩,或致破裂,而大德恒独见优裕,资力之雄固其一端也。”大德通票号的情况也很好。
全国各地的票号于辛亥革命后,很快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衰败了,惟有大德恒、大德通等少数几家票号一直坚持到1940年后改为银号。 为什么乔家票号能坚持时间最长呢?除了其资本雄厚外,就是因为乔映霞善于谋略筹划,会用人,所以在他掌管家政时能再创辉煌。
首先,乔映霞会用人,使各号的掌柜能诚心诚意为乔家服务,给乔家赚了大量钱财。第二,乔映霞还十分注意用制度管人,他掌权后,曾于 1884年、1888年、1901年、1904年1913年1921年,六次修改和制定新的号规,这些号规对号内经营、人员管理以及财东都作了详细而又严格的规定:第三,能善待相与。关于这点有一段这样的记述:“民国11年(1922年)的一天,在包头复盛全后院里,乔家财东乔映霞双手扶起一位老泪纵横的人。 这个人是包头双盛公、双盛茂的东家杨志五。
杨财东在包头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最近他的商号赔了个一塌糊涂,拖欠复盛全(乔家商号)的6万两白银,实在无力偿还,他上门向乔财东哭诉,乔映霞看他可怜,竟答应将欠款一笔勾销,杨志五立即伏地磕头, 于是便留传下这段磕一头清欠6万两的故事。 ”在包头是这样,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 由于他能善待相与,和他的商号打交道的人也能善待于他, 这也是乔家商业票号能冉创辉煌的原因之一。
乔映霞妻子去世后,在民国年间,他曾续弦娶了一个知识分子,因年龄悬殊,感情不合,结果离异,乔映霞受此打击后,精神不振,于1921年精神失常,虽然在天津、北京、家乡多处进行过修养和治疗,但仍不见效,于1956年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