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最初的两年标志着一个分水岭: 美国政策发生了转向。 为了确保美国继续当全球经济和金融超级大国,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迫在眉睫,那些执掌华尔街的实力集团好像一时还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干,但它们很快就制定了战略。
由于林登·约翰逊在东南亚打的战争不断升级,巨额开支使得国际银行和央行加快了出售美元、 买进黄金的行动。 1968年, 巨额的战争费用使美国的联邦预算赤字雪上加霜,上升到当时史无前例的300亿美元。 黄金储备继续下降, 跌至法律所允许的25%的底线。 国防部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递交了辞呈; 他有一个“打不赢的战争”的战略设计师之名。 此时此刻的政治混乱更加促进了资金的外逃。
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注定在核心处发生破裂,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后这个裂口出现在1971年8月 15日:尼克松总统向世界宣布,他下令关闭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黄金贴现窗口。 持有美元的外国人没有得到任何预警, 就被美国总统的单方面行动剥夺了兑换黄金的权力,虽然这是美国的一项由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
尼克松听从的建议是来自洛克菲勒圈子的那些顾问,其中有预算顾问乔治舒尔茨,他是后来的国务卿,卸任后当了庞大的建筑工程巨头柏克德公司的董事长。 这个小圈子还包括财政部杰克·F.贝内特(后来当了洛克菲勒埃克森石油公司董事)、 财政部负责国际金融事务的副部长和前大通曼哈顿银行执行官保罗 ·沃尔克(洛克菲勒财团的终身走卒)。沃尔克将在八年后再一次扮演一个决定性的角色:在戴维·洛克菲勒的操纵下,卡特总统任命沃尔克为美联储的主席,把银行家的重大行动计划付诸实施。
同年12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对话上,在欧洲各主要国家、 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面前,美国重申了尼克松对黄金兑换采取的单方面行动,并且同与会者达成了一个很糟糕的妥协, 这就是《史密森氏学会协议》。 尼克松在会谈之后是这样宣布的 他们“缔结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货币协议”。
美国已正式降低了美元的价值,但没有达到欧洲国家所期望的程度。美元对黄金贬值仅8%,黄金固定价格从每盎司纯金兑换35美元变成38美元,虽然欧洲认为如果重建全球性均衡,美元有必要更大幅度地贬值。 该协议还正式允许币值在上下2.25%的幅度内波动,布雷顿森林规则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波动幅度只是1%。
尼克松的“黄金兑换停止”声明启动了一系列即将震动世界的行动。 在仅仅数周之内,对《史密森氏学会协议》的信心就开始崩溃了。
黄金有一点工业用途, 可以做漂亮的首饰,此外这种物质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性质。 但是在历史上, 它因为稀缺而成了公认的价值标准 不同的国家之间对照此标准来确定其贸易条件,因此成为货币。 当尼克松决定不再履行美国货币对黄金的义务时,他就拉开了全世界防止投机的防洪闸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拉斯维加斯式投机狂潮就要开始了。
1971年8月之后的世界经济并没有被这个固定汇率调整过来, 国际贸易变成了另一种投机的舞台,赌注下在各种货币之间汇率变动的差别上。 这一切的后果是:世界流通中的美元总量的增长从20世纪60年代末相当稳定的状态变成了指数型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流通中的货币指数是2500%。
20世纪70年代初暂停兑换黄金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 "浮动汇率”。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它只是为美国金融权势集团准备下一步行动赢得了一点时间。在《史密森氏学会协议》无效的背景下,进入1972年后形势进一步恶化,资本大规模流向日本和欧洲,逃离美元体系,直到1973年2月12日尼克松终于宣布美元第二次贬值,这次相对于黄金贬值10%,黄金的官方价格定在每盎司42.22美元,一直沿用至今。
贬值还是阻止不了卖出美元。 1973年5月,在斯德哥尔摩城外一个度假小岛上召开了一次高度机密的会议,会议决定以牺牲世界工业增长为代价为美元注入新的生命力。 以国务卿和事实上的代理总统亨利 ·基辛格(他本人就是洛克菲勒财团的附庸)为首的华尔街和华盛顿的权力精英的决定是: 对世界经济实施一次重大打击,以便挽救不断贬值的美元-作为世界贸易资产和金融资产、作为美国经济帝国主义战略支柱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