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罗 ·威尔逊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公信委)成立于1917年4月13日,目的是在国内推销战争,向国外宣扬美国的战争目的。 在威尔逊的新闻记者朋友乔治 克里尔的领导下,公信委将广告技巧和对人类心理的完美的理解相结合。 它标志着首次大规模的政府宣传,这个宣传的规模之大, 可以说全面地预示了后来乔治 奥威尔在他的小说《1984》里描述的世界。
克里尔的公信委有一位加盟者一出生于维也纳、后来加入美国国籍的年轻的爱德华·伯奈斯,他是美国历史上最狡猾的宣传者之一。 他带来了一门全新的知识一一人类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当时甚至还没有翻译成英语。 他是奥地利心理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内侄,也是弗洛伊德的著作在美国的代理商。
有了克里尔专门挖掘丑闻的新闻写作法,又有伯奈斯熟练运用的弗洛伊德心理学、无意识需求和冲动-分析理论,美国政府的公信委马上就要用接二连三精心策划的谎话向不明真相的美国公众发起攻击。 德国士兵用刺刀刺杀比利时婴儿的暴行和各种编造出来的恐怖形象,很能够煽动美国公众的情绪并驱使他们进入战争狂想,他们要反对的是一个国家,即德国皇帝统治的德国,可是这个国家对美国并没有构成任何威胁。
公信委还成了事实上的战时媒体审查人。以“德国宣传的威胁”为理由,公信委对新闻媒体执行了“自愿(宣传)指南”,并且依仗自己反德宣传的成果,推动国会通过了《1917年反间谍法》和《1918年反煽动法》。 激进的报纸如社会主义的《呼吁理性》等,在战时限制不同政见的规定下,事实上遭到封杀。
亲英派记者、威尔逊的顾问沃尔特·李普曼也加入了克里尔和伯奈斯的公信委。 他是年轻的哈佛毕业生,受聘担任摩根的华尔街利益集团与英国秘密的圆桌会社之间的联系人。 圆桌会社自从1909年成立以来,为煽动英国准备与德国开战发挥过极大的影响。 李普曼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的双周专栏,加入了有上百个国内报纸参加的报业辛迪加,使他成为在美国的最有影响力的亲英喉舌之一。 他撰写的专栏文章帮助美国赢得了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的忠诚, 否则他们更容易倾向反战或中立。
正是伯奈斯从他的舅舅弗洛伊德那里学来的掌握暴徒心理和恶意操纵人类各种情感和动机的才华,使公共信息委员会这样一个机构在数月之内就成功地挑起了大众的战争狂热。 随着伯奈斯的才华充分展现, 公信委用麦迪逊大街的广告代理商的手法检查各种公众信息渠道,并且把符合主战观点的材料塞进去。
公信委的国内分部下属19个处,每个处只负责一种类型的宣传。 公信委的新闻处是战争消息的主要渠道,负责向媒体分发成千份新闻稿。 它自称每周有2万多个报纸专栏都载满了来自公信委的新闻稿,当然它不会向读者说明消息来源。 公信委还成立了一个文艺处,招聘知名的长篇小说作家、短篇小说家和杂文家,这些人的工作就是给美国人民创造浅显易懂的战争形象;每个月的读者多达1200万人。
公信委的民事和教育合作处中的亲英学者尽心尽力地编写小册子,如《德国低语》 《德国战争惯例》和《征服与文化》。 这是赤裸裸的宣传。 那些有声望的思想家,如约翰 ·杜威和李普曼,
把更加成熟的人作为自己的读者群。人群的每一个阶层都被塞满了精心炮制的战争宣传。
公信委的图像宣传处拥有当时最棒的广告画家和漫画家。 报纸和杂志都迫不及待地捐出广告版面。 任何人拿起一份画报都会看见公信委的材料。 富有号召力的招贴画都用爱国的色彩画成,贴在全国各地的广告牌上。 漫画上充满力量的人物形象向美国公众促销“自由公债,或者告诉年轻人: “山姆大叔需要你!
电影处确保战争在电影院里得到传播。公信委成立了一支全国志愿者队伍“4分钟讲解员”,人数最多时达75000人,这些热心的志愿者是政府公信在每一场电影开始前作4分钟演讲, 宣讲支持战争、购买“自由公债”等,成效非凡。
《电影新闻》1917年的一篇社论说:
“我们这个行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且许诺“通过幻灯片、 电影的片头和片尾、海报和报纸宣传,我们把立即动员美国的巨大资源所需要的声音传遍四方”。充斥着美国电影院的电影是: 《德国皇帝:柏林之兽》 《文化之狼》和《“潘兴”的十字军》等。 有一部电影《德国皇帝见鬼去吧》是如此受人欢迎,以至于麻省的防暴警察都被调来对付得不到入场门票的愤怒人群。
因为宣传者干的行当是“替别人思考”,所以他们偏爱的方式是绕圈子,而不是直截了当和清楚的逻辑。 在战争期间,公信委精心策划, 挑动公众感情、妖魔化德国、 把战争同各种社会集团的目的相连,在必要的时候不惜说谎,无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