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城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更使英国的经济实力极度增强,对外贸易迅速扩张,殖民地遍布全球。
一战前夕 ,英国的海外投资额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 全球40%以上的国际贸易结算通过英镑来完成, 英镑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英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伦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市中有一块面积仅为2.6平方公里的金融区, 但每天在此工 作的人员将近 50 万人。 金融区内有许多 相互关联的产业, 银行、 保险、 航运、 黄金、大宗物资等各式各样的经纪商及代理人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金融市场。
这个金融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伦敦金融城。据历史记载, 公元1 世纪, 罗马人就来到今天的伦敦金融城所在地建立了伦迪尼乌姆, 并在泰晤士 河上架起了各式各样的桥梁,由此产生了来往的商贾并形成了交易市场。这个东起奥尔德盖德, 西至圣保罗大教堂, 南抵大炮街,北达伦敦墙的方圆之躯,只不过是伦敦市33个行政区中最小的一个而已,但是伦敦金融城却有自己的市政府、 市长、 法庭, 是名副其实的 “城中城” .
1.特殊的行政区
历史的变迁形成了伦敦金融城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的特殊地位,受到世人的瞩目:
(1)伦敦金融城属于伦敦市,却有自己的市长、法庭, 以及近千名警察,形成一整套严格的管理体系。
17世纪下半叶以来, 伦敦金融城一直是英国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心脏, 更是国家政治的 “财库” 。 百年前, 为了 维护王室的统治和拉拢贵族的支持, 从法国来到英国的威廉国王赋予了伦敦金融城特权一一保留一块专有领地, 并赋予伦敦金融城中的“富豪” 们特殊的地位和权力。
从那时起, 经过王室认可的、 赋予"无上" 权カ的管理者就是伦敦金融城市长和伦敦金融城政府的市政官员。但需要说明 的是,伦敦金融城的管理者,包括市长和高级市府官员, 他们不是政治家, 也不是公务员。 只有经过商场的“浴血奋战", 多年打拼,获得了金钱、 信誉、 名望, 并经过一系列 传统正式的推荐和选举后, 这些钱商富贾才可以登上伦敦金融城的“领导岗位” 。
选民也是由商人组成的, 他们是数百年来形成的各个级别的商会和商业行业公会,如今的选举范围则有所扩大。
(2) 王室规定彰显特殊地位。
按照英国王室宪章的规定, 即使英国女王想进城, 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 虽然 这是皇室本身的规定, 体现了对伦敦金融城特殊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但是不乏象征色彩。 虽然英女王的特权也是具有政治象征性的,但事实上,如果没有英女王的允许, 其一, 军队不能随意调动; 其二,议会也不能凭选票选出下一任首相; 其三, 不可能任命大主教; 其四, 政府无权签署对外谈判协议或行使其他职能。 由此可见英国王室的重要 性, 当然这更间接体现了 伦敦金融城"超然" 的地位。 因为, 伦敦金融城从罗马时代以来,一直是经济活动的中心, 具有不可动摇的实力。
2.金融城的雏形
追忆往昔,伦敦金融城只是商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 谈生意的地方, 随着海上运输和相关金融业务,诸如保险等的发展,伦敦金融城渐渐成为全球金融业的聚集地、世界的金融中心, 其中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劳埃德保险大厦内的劳合社是伦敦金融城的重中之重。
(1)伦敦证券交易所
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的证券交易所, 是世界主要证券交易中心之一。
它在世界三大证券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 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中历史最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7世纪30年代,伦敦的股票经 纪人, 习惯于穿行在劳姆巴 德街、 康希尔街、 斯威廷路的小巷里弄之间, 当时伦敦的科恩希尔通过伦巴第街的狭窄小胡同被称为“交易所胡同”。
其间,众多的咖啡馆成了进行股票交易的场所。 最后, 经 纪人渐渐集中到乔纳森咖啡馆, 彼此聊天, 进 行交易。1748年, 乔 纳森咖 啡 馆焚毁于火灾。 一年后, 伦敦的一些经纪人募资重建。 1773年, 这个咖啡店由露天市场迁入伦敦金融城司威丁街的室内, 并正式改名为“伦敦证券交易所” 。
1802年, 伦敦证券交易所获得英国政府正式批准。1695年,英国的皇家交易所也开始买卖公债以及东印度公司和英格兰银行的股票。 英国的交易情况和荷兰一样,投资者和经纪人都挤在交易所街的咖啡馆里, 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手段, 期货交易、 边际购买 ( 使用一小部分资金购入股票, 以新购入的股票 作为抵押介入其余的股票),以及“抛”、“收”、“多头”、 “空头” 等, 在伦敦也统统出现了。
但是, 早期的不成熟交易充满了阴谋和投机, 在17世纪后期, 大多数英国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大幅振荡, 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差距在任何一年中都不少于140点。股票交易的发展使信息变得尤为重要,17世纪90年代, 有两种商业刊物开始刊登某些主要 股票的价格。
一种是约翰·霍顿主办的 《管理与贸易良法之集锦》, 另一种是约翰·卡斯塔因主办的 《交换过程及其他》。 霍顿的刊物在1692年报出了8种股票与债券的价格,1694年达52种,1695年上升到 64种。 卡斯塔因的证券行情表后来被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 行情表。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 并陆续波及欧洲大陆及其他国家。 欧美各国为了支持其产业资本,竞相在伦敦发行公债, 英国国内也掀起了设立股份公司的高潮,从而使伦敦金融市场上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交易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 这使 得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随着货币、 外汇、 资本、 保险等金融子市场的建立和金融服务功能的拓展, 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2)劳合社
“好事成双”, 举世闻名的位于伦敦金融城的另一个标志-一劳合社, 也是由咖啡馆演变而来。17世纪伦敦金融城重要的海运地位使得当时的商人对船只和船货的保险需求大大增加。 1688年, 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金融城的塔街 (Tower Street) 开了劳合社的前身一一劳埃德咖啡屋。
这段历史可以在《伦敦公报》1688年2月18日~21日的报道上查到,在1688年的《伦敦公报》还可以发现爱德华·劳埃德为咖啡屋做的广告一一“如果你提供被盗手表的 消息, 你将从位于塔街的爱德华·劳埃德经营的咖啡屋获得一几尼的酬劳”
同时, 爱德华·劳埃德说服了众多的船长、 批发商、 贸易商以及船主在其咖啡店公布有价值的船讯,此举使得劳埃德咖啡屋远近闻名, 成为希望得到海运保险和再保险信息的商人们的必到之处。由于业务的扩大和商人汇聚量的增加,劳埃德咖啡屋于1691年搬到了伦巴底街 (Lombard Street). 1769年, 一些志在海事专业保险的从业人员在泊鹏海埃利巷 (Popes Head Alley)建立了“新劳埃德咖啡屋”。
在新劳埃德咖啡屋, 船只举行“烛光拍卖”,即拍卖时, 点燃一支小蜡烛, 蜡烛熄灭前的最后一次喊价, 就是成交价。 不过,咖啡屋很快不再使用, 劳合社于1774年搬到皇家商业交易中心,直到1928年, 劳合社才搬到郎德豪街。